钢铁动脉绵延万里,青春足迹镌刻春秋。在这纵横交错的铁道经纬间,一群褪去青涩的追梦人正以钢轨为卷、以匠心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铁路使命。从初出茅庐的稚嫩学徒,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三位铁路工匠用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将“毫米级”的坚守锻造成列车飞驰的永恒底气。
毫厘之间为钢轨“接骨”
焊花飞溅,钢轨在烈日下被烤得滚烫。袁杰俯身在轨道旁,手中的打磨机与轨面激烈碰撞,“嗤——”汗珠滴落在钢轨上瞬间蒸发。这位宜昌综合维修段荆门熔接工区班组长,带领工友们奋战4小时后,终于将轨缝误差牢牢锁在0.1毫米内。十二年里,与烈焰为伴、为钢轨“接骨”,早已是他的日常。
2013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袁杰怀揣着对铁路事业的憧憬,成为一名钢轨焊接工。彼时青涩的他,遇到了严厉的老党员师父刘文洲。“焊接就像给钢轨做手术,差一毫米,都可能要了列车的命。”这句师父常挂在嘴边的话,深深烙在袁杰心中。
在师父严格的教导下,袁杰对这份被誉为钢轨“接骨师”的工作生出敬畏——原来每一道焊缝里,都藏着千钧责任。
“焊接的工序复杂,质量要求高,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谨规范,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疏忽大意。”袁杰认真地说道。
炎炎夏日里,钢轨在烈日炙烤下温度攀升至50℃以上。在处理钢轨病害时,袁杰和同事先将钢轨预热至900℃,再将经过铝热反应后高达2000℃的钢水顺着模具倒入轨缝内。5分钟之后,钢水凝结完毕,立即拆除模具、清理焊渣。紧接着,推瘤、打磨……直至新旧钢轨融为一体。高温炙烤下,他们的工作服浸满汗水,析出层层盐霜。高温里的每一份专注,都藏着对“焊牢每道缝”的较真。
2021年,袁杰光荣入党,兴奋之余,责任重担亦沉沉压肩。“党员不一定要干大事,把焊接标准刻进骨子里,干好本职、带好队伍,就是好样的!”师父的一句话为他指明了方向。
“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是袁杰恪守的工作准则。一次焊轨作业后,他蹲在徒弟陈康铭刚焊完的钢轨旁,反复摸探检查锃亮如新的焊缝,测量发现还有一毫米的误差。他当即严厉指出:“一毫米误差都可能导致车身晃动,必须按标准来!”说着便拿起打磨机俯身精细作业。
“咱们焊的是钢轨,守的是初心,戴的是传承。”袁杰胸前的党员徽章,在焊花与汗水中愈发闪亮。
精湛技术护信号通畅
2017年,土克浩从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毕业,成为武汉电务段的一名信号工。自此,他的身影便常年穿梭于纵横交错的铁轨之间。
铁路对信号设备的精度要求极高,毫厘之差都可能牵动列车的安全神经。为了确保设备万无一失,土克浩常常顶着烈日炙烤,冒着刺骨寒风,俯身仔细检查每一个信号元件。
2023年1月,土克浩担任中修车间普速重点维修区工长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面对复杂的线路环境和繁重的维修任务,每逢施工,他总是冲在前,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对土克浩而言,安全生产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次标准化作业的落实。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时间紧任务重的“硬骨头”,更是考验着这位年轻工长的能力。
2024年冰雪恶劣天气来临前,汉口火车站需要加装160组道岔融雪装置。当时正值寒冬,土克浩和工友们冒着凛冽寒风,加班加点连轴转,按时完成了装置的安装与调试。这套装置能在冰冻雨雪天气来临前,通过给电阻丝通电迅速将铁轨加热至80℃,防止道岔结冰,为列车安全运行筑起一道温暖的防线。
身为“90后”工长,土克浩如今已是很多年轻职工心中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这不仅仅源于他练就的精湛技术,更在于他身上闪耀的工匠精神。
工友们常说,土克浩的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作业完成后,他只需扫视一圈,便能敏锐地发现潜在的疏漏。专业出身的他,对各种信号施工技术标准早已烂熟于心。出现问题,他不仅及时指出,更会现场示范,让出问题的职工心服口服。
作为一名党员,土克浩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五一”“十一”等阖家团圆的假日里,他多次放弃休假,主动参与汉口火车站的志愿服务。在熙攘的人群中,他耐心解答旅客疑问,热心帮助旅客搬运行李,默默维护车站秩序,用行动诠释着党员的初心。
从“小树苗”到“创新林”
从青涩的大学生,到工长、技术员,再到车间副主任,王大森的成长轨迹上,镌刻着一串串闪亮的荣誉:集团公司首席技师、“武铁工匠”、新时代优秀武铁人、全路技术能手、尼红奖章、火车头奖章……
2014年,刚毕业的王大森踏入信阳供电段动力设备车间。然而,当投身接触网作业车运用工作后,他陷入了迷茫:大学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存在明显断层。目睹师傅们行云流水般的操作,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练就这般硬功夫,成为作业车领域的行家里手。”
从此,王大森与作业车“形影不离”。白天一有空就钻入车底摸索,一项一项刻苦练习;晚上则埋头于一张张机械图和液压图中,常常研习至深夜。凭借着这股钻研劲儿,王大森在2016年铁路局集团公司举办的供电系统技术比武中勇夺接触网作业车专业第一名,同年更斩获国铁集团“技术能手”称号。
2018年,JJC接触网检修车列在全路供电系统推广使用。身为工长的王大森,主动前往陕西宝鸡厂家和衡水供电段,学习新车型的驾驶操作方法。学成归来后,司乘人员停车对位不准的新难题又摆在面前。为攻克难关,王大森带领团队详细记录每一次对位误差、减压量、停车距离等关键数据,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成功总结出“一看一撂一追”精准对位法,极大地提升了停车对位的准确性和作业效率。
一人行快,众人行远。2022年1月,信阳供电段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王大森肩负起新的责任,带领青年骨干学习技术、攻坚克难。
如今,工作室已累计培训职工1000余人次,培养技师20余人,7名职工在武汉局集团公司各类职工技能竞赛中获奖,2人在全路及以上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
从独自钻研的作业车“小树苗”,到引领团队的“挺拔大树”,再到汇聚人才的“创新森林”,王大森常说:“作为党员,必须立足岗位创新实干、争当先锋,为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十年磨一剑,匠心铸通途。他用毫厘精度熔铸责任钢轨,他于方寸之间守护信号通明,他以“创新森林”培育团队沃土……还有无数铁路人像他们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雕琢不凡光芒,镌刻奋斗勋章。(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熊禹 何飞 通讯员 段冉辉 郑文杰 王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