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襄阳市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布机车间,湿热的空气伴随着轰隆隆的噪声扑面而来,近400 台喷气织机24小时不间断运转,分贝90,温度常年保持30℃,空气湿度80%,纺织女工王海艳和同事们每天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12个小时。
2008年,王海艳来到三五四二公司,在车间一干就是17年。从一名普通挡车工成长为车间骨干,她用一滴滴汗水践行着敬业和奉献精神,用一根根纱线织就了平凡工作者的奋斗图景。
苦练操作,成就“指尖绝活”
布机车间里,头戴白帽、身穿白围裙的王海艳兜里揣着剪刀和手电筒,在一排排织机间穿梭巡回。突然,她发现一处停台,迅速暂停机器,找到断经点,扯过一旁的接头纱,在手中飞速翻转、打结、剪头、穿筘,一气呵成。短短13秒时间,王海艳就处理好断经,让织机继续运转。
“没有红黄灯,保证车不停”是布机车间的一条准则,这对工人们的操作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出现断经、绊线等问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好。在这方面,王海艳是佼佼者,她以每分钟打35个结的速度,成为公司闻名的“快手”。
“快手”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勤恳练习。织布挡车工是纺织行业最艰苦的岗位之一,噪声大、劳动强度高、昼夜两班倒。刚到车间时,王海艳很不适应,“耳朵里只有机器的声音,下了班还感觉嗡嗡响。”但是她想着,别人能干的自己也能干,而且一定要干得比别人好。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倔” 劲,王海艳坚持下来。
上班时,王海艳追着老师傅问技术要点,仔细揣摩;下班后,她又带着废纱回去练打结。拽断、接上,再拽断、再接上……细细的纱线在手指间反复缠绕、拉扯,冬天干燥的时候甚至会勒出血口子。
进厂仅三个月,王海艳就在新工里率先达到一级工标准。不到半年,她每分钟处理“结头”的数量比同期工高出18%,处理“断经”的速度快28%。凭着过硬的本领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王海艳得到车间老师傅和领导的一致赞扬,很快就当上了轮班小组长。
小组长要对64台喷气织机的工作情况、运行情况和产质量负责。压力大了,王海艳钻研技术的动力也更足了,“只有自己技术水平高了,才有资格要求组员。”2019年,她在公司举办的职工操作运动会上打破“断经”停台处理纪录,荣获“状元”称号。
匠心传承,带出先进班组
在同事们看来,王海艳是一名好职工,也是一名好老师、好组长。
2022年4月,三五四二公司搬迁到新园区,工序进行大融合,员工也重新分班。王海艳的班组成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她把自己多年总结的操作技巧和经验倾囊相授,还根据每个组员的特点,因材施教。
面对新职工,王海艳手把手教操作,不厌其烦地示范,耐心讲解每一个技术要点,帮助她们一点点熟悉工作;面对熟练工,她便按照各自的技术水平分别定下目标,激励她们不断精进业务。近年来,在公司举办的各类操作技能比赛中,王海艳带领的组员个个登上光荣榜。
王海艳还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组员。为了减少布面瑕疵,公司规定每个班至少巡查3遍,但在织机顺畅运转的情况下,王海艳每隔一个小时就会打开手电筒,在布面上一寸一寸地仔细查看。一个班下来,她的步数已经超过了25000步,走了将近15公里。即使走得脚疼,她也绝不松懈:“只有勤查布面、减少停台,才能保证产质量。”
有一次,组员忍不住问:“为什么对我们要求这么高?”王海艳说:“学好了技术是自己的,产质量提高了,收入也是自己的。为什么不好好干呢?”
这种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逐渐感染了组员们。周燕还记得刚来班组时,她打的结头总是过长,王海艳让她重新打,她觉得麻烦、没必要。王海艳每次都默默把结头剪掉,重新打结,新结头在布面上看不出任何痕迹,这让周燕深受触动。“只有把每个细节都做好,产质量才能提高。我能成长为操作能手,离不开王师傅的帮助。”周燕说。
在王海艳的带领下,班组成员的操作水平全部位列优级,班组产质量常年排在公司前列,还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纺织行业先进班组”。
王海艳,1981年出生,中共党员,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布机车间纺织工人。17年来,她在纺织车间挥洒汗水,从普通农民工成长为车间骨干力量。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冲锋在前,树立标杆
这些年,王海艳带领的班组成长为车间里的“先锋队”,每当有实验品种和特殊品种时,总是她们打头阵,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作为组长的王海艳更是挑起重任,新产品有什么特性、新技术有什么要求、新的评分标准是什么,她总是第一时间摸清楚,在机器上反复操作熟练了,再教给其他组员。
“现在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技术标准也提高了,我们也要时刻学习。” 王海艳说,“作为党员、作为组长,我要把自己当成标杆。”
每天,王海艳都会第一个来到车间,做好交接班,提前检查布面,减少疵布流出,同时检查好机器和备用料, 防止停台影响生产。中午换班用餐时, 她会留到最后,让组员们先去。交班后有半个小时休息时间,但王海艳从不停歇,宁愿到织机间走走转转,帮组员检查布面、解决问题。农忙期间,组员要请假回家干农活,王海艳就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到车间里顶岗。一个月下来,她要比别人多上5个班。
“工作时她总是帮这个、替那个,有麻烦事先顶上,我们都很感谢她。” 组员马月说。去年1月,一台织机常常因故停机,负责看管的职工担心工作任务完不成,要求调换车位,王海艳把自己的车位让给了这名职工。随后,她细心检查坏车,及时和机修人员沟通处理,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在王海艳看来,党员就是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苦在哪里?她说,每天忙忙碌碌不停转,当然辛苦。乐又在哪里?她说,能帮助大家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质量,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汪亚纯 通讯员 何露露 陈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