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奋进的春天里,劳动模范是时代最醒目的坐标。“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本刊聚焦3名获得“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的湖北党员,他们中有科研先锋,也有一线工人,党徽在工装胸前闪耀,汗水浇灌出创新之花。这些新时代的奋斗者用实干诠释着“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内涵,以先锋姿态标注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海拔。让我们循着他们的足迹,感受劳动创造的磅礴伟力,汲取砥砺前行的榜样力量。
车间里,15米高的钢结构构件整齐排列,李云飞正在为新加坡URA慢行桥项目焊接60毫米厚钢柱。她半蹲在狭窄的操作空间里,焊枪喷出的弧光在面罩上跳跃。这样的姿势,她每天要维持8小时以上。
12年弧光闪烁,李云飞用焊枪“绣”出一番天地:马来西亚标志塔的云端焊缝,火神山医院的生命通道,深圳会展中心的钢铁幕墙…… 这些地标性建筑的背后,是她用青春和热血锻造的“中国精度”。
李云飞,1988 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一车间焊工。她扎根焊接一线,参与建设30余个国内外重点工程,攻克200毫米超厚板等世界级难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焊枪下刻苦“刺绣”
出身焊接世家的李云飞,对焊接从小耳濡目染。“焊缝像立体的刺绣,每一道都有讲究。”2011年,23岁的李云飞放下裁缝剪刀,接过父亲手中的焊枪。
第一次穿上阻燃工服时,李云飞忍不住笑出声:“比裁缝的围裙重十倍。”但现实很快给了她下马威——护目镜没罩好,第一天实操就被弧光刺伤,眼睛又红又肿,见光就流泪。夏天的车间,焊接的高温夹杂着烟尘,厚重的工服裹得密不透风,一天下来,衣领、腰间都结上了白白的盐霜。
“有次脱工服,发现内衬都被焊渣烧出窟窿,皮肤火辣辣地疼。”她指着手臂上淡淡的疤痕回忆。
焊接是手上功夫,更是脑中学问。“仅凭蛮劲焊不出合格的焊缝。”李云飞在宿舍挑灯夜读,研究《电焊工工艺学》《钢结构制造工艺学》成为她的“娱乐活动”,笔记本上画满了焊缝截面图和参数公式。
“立焊时手腕要稳如绣花,电流参数却要精确到个位,比穿针引线难百倍。”丰富的理论知识加上扎实的实操手法,她的焊接技艺日渐精进,逐步成为焊接高手。
2013年,李云飞加入中建钢构武汉公司。在老师傅们的指导下,她对着废旧钢构件练习“一枪成型”, 从平焊、立焊到最难的仰焊,每个姿势都要重复上千次。“冬天她的工服里能拧出水,夏天后背全是盐霜,但手里的焊枪从未抖过。”车间主任回忆。
寒暑交替,各种焊接位置李云飞手到擒来,对各类焊接方式也轻车熟路。不知不觉,她成为能给别人解答问题的师傅。
弧光中锻造匠心
在工厂500多人的焊工团队里,女焊工仅有40人。起初,男同事们总劝李云飞“别太拼”。直到在武汉中心项目的变径圆管柱焊接中,李云飞用实力打破了偏见。
当时项目采用70毫米厚的钢材,管径1.8米,焊接难度远超常规。李云飞趴在滚轮架上,靠着胳膊和腰的力量,抱着40斤重的焊丝盘往返攀爬,“为了保证稳定性,甚至连呼吸和喷嚏都要尽力控制。”
通过对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参数的调试,在连续15个小时烧完3圈焊丝后,她焊接的构件顺利通过探伤检测,焊缝外观、精度也赢得三检的认可。当她摘下头盔,露出被焊花烤得通红的脸庞,车间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中国工程”到“ 世界工程”,李云飞的脚步一直在加速。马来西亚标志塔项目是公司承接的首个执行欧盟标准的海外工程。第一批任务是难度最大的复制结构组合构件,工期仅有7天。时值盛夏,车间温度逼近40℃,李云飞穿着三层防护工装, 在构件腔内一待就是3个小时。“里面像蒸笼,焊渣掉在防护靴里发烫,只能靠意志力坚持。” 李云飞的心中异常冷静,双眼紧盯着埋弧焊焊丝的走向,最终,凭借扎实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她负责的构件报检合格率100%,成为项目首批验收通过的部件。
增强中国制造的底气
2019年,李云飞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她看来,党员身份不仅是荣誉,更是攻坚克难的“冲锋号”。
2022年,李云飞所在的班组承接马来西亚KLCC项目,钢材屈服强度是国内行业通用钢材强度的2倍,最大板厚160毫米,结构复杂,并且采用欧标标准,焊接难度在行业乃至全球都是很少见的。
李云飞主动请缨,带领15人的“党员突击队”进驻实验室。耗时半个月,反复实验20次,他们摸索出一套可行的办法:“板材焊缝处要一直保持在逾100℃;人在腔内焊接,火枪在腔外炙烤, 如同铁板烧。”温度太高,焊接20分钟换一次人,15名队友轮班上。
从寒冬到盛夏,这支党员突击队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一次总装焊接合格率达到99.6%以上,构件顺利通过相控阵探伤检测。
李云飞所在的一车间装焊班组,从70后、80后到90后,一代代工匠在传承中创新,锻造出一批干事创业的精兵强将。
“一个人强不算强,一群人强才是中国制造的底气!”为了更好提升本领,以李云飞命名的“李云飞劳模工作室”成立。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她着力革新焊接工艺,带领班组共同提出提前喷涂等9项工艺,转化工法和专利共7项,为公司节约开支800余万元。同工作室成员开展“冷丝复合埋弧焊技术”“小车气保焊填充盖面”等课题研究,预计成果落地后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72.77万元。工作室先后培养了女焊工11名,其中2人获得公司“五大焊工”荣誉表彰。
眼下,随着制造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李云飞又主动投身智能制造,申请参与焊接机器人的试验。她联合青年焊接工程师郭继亮,历时2年多,协助搭建智能示范生产线,产线工效提升15%, 为钢结构智能制造积累了先进经验。
从绣娘到焊工,变的是手中的工具,不变的是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初心。李云飞用匠心,铸就了一道道闪耀着“中国精度”的焊缝,也是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对制造强国战略最动人的响应。(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 通讯员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