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长期致力于地壳运动监测研究,是国内目前唯一实现珠峰登顶和南北极测量的科教工作者。曾获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荆楚楷模、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十周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称号。
一个人能走多远?他的足迹遍布祖国东西南北、跨越陆地和海洋。
一个人能翻越多高的山?他先后20余次前往青藏高原无人区,登顶珠穆朗玛峰,徒步到达南北极点。
一个人会经历怎样的惊心动魄?雪崩、冰裂缝、泥石流,他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刚。攀珠峰、征北极、闯南极、探南海,在追踪“地壳运动”的漫漫征途中,陈刚将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之中,以实际行动诠释赤子之心。
“再危险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干”
2022年4月30日,对陈刚而言,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他和儿子陈李昊,成功从北坡登顶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
陈刚和珠峰的故事,要追溯到1991年。彼时的陈刚,就读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工测系。毕业前夕,恰逢学校邀请国测一大队老队员来作报告。会上,老队员多次提及1975年我国第一次精确测量珠峰高程的故事,陈刚听后热血沸腾,下定决心要继续发扬测绘前辈为国测量的精神。他给西藏测绘部门写信,请求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但在他心底却深深埋下了种子。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刚作为第一批赶到现场的科技赈灾专家组成员,负责多点位的次生灾害监测和灾后安置点选建工作,累计奋战40余天。“惨状让人揪心……我们地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者,要用专业知识,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刚仍然眼眶泛红。回校后,他暂停研究数十年的工程测量,专攻大地测量方向。十多年来,陈刚先后二十余次深入青藏高原,为地震监测、大地测量以及地球科学研究等提供了精准的数据。
珠峰,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登顶珠峰进行测量,对研究地壳运动有着重要意义。2012年,研究多年青藏高原和珠峰的陈刚开始了他的攀峰之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前3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2022年,陈刚带着读测绘专业的儿子,踏上了第4次攀登珠峰的征途。他们一路克服极寒、缺氧、雪盲,穿越冰裂缝,抵达8300米的营地。
海拔80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平地的30%左右,被称为死亡地带。2022年4月30日凌晨2点,陈刚一行人向峰顶发起最后的冲击。2.8公里的距离,走了近9个小时。
逆风而上,陈刚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最后百米的路段,落脚点只有半块砖的面积,旁边是悬崖峭壁,脚下是万丈深渊。他们背着10公斤的测量仪器,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一步步挪动,如履薄冰。
4月30日11时35分,陈刚抵达峰顶。45分钟前,陈李昊成功登顶。父子俩来不及欣赏眼前的美景,立即打开机器,测量数据,采集冰雪样本和岩石样本。
意外发生在下山时。在海拔8700米时,陈刚被绳子绊住跌倒,身体处于倒挂悬空的状态,命悬一线。
“不知道被挂在那里多久,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地方,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只能等待。那一刻,我感觉与死亡无限接近。”陈刚说。
在多年的科考工作中,陈刚遇到过很多困难:每次攀登珠峰体重都急剧下降、眼睛被紫外线灼伤、被困无人区……虽然后怕,但陈刚从未后悔。他说:“做科学研究,一定要到现场获取第一手数据。再危险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干。”
“科学要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2002年,陈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科学要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信念也变得愈发坚定。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是常见的地质灾害。每每看到那些被洪水冲毁的道路、倒塌的房屋、淹没的农田,陈刚都心痛不已。多年来,他的身影遍及湖北西部山区重大灾害防治一线,在无数山沟和河道里留下了坚实的印记。
野外的艰辛超乎想象。山区路况复杂,没有路的地方,就得自己蹚出一条路。陈刚背着沉重的装备,手脚并用往上爬,摔跤、剐蹭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遇到蛇虫鼠蚁的侵扰。
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候,陈刚都在野外工作。夏天,陈刚带学生到巴东,进行滑坡灾害研究。迎着第一缕阳光 进入隧洞,出洞时已是黑夜,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周而复始,成为陈刚观测生活的常态。冬天,陈刚带队前往十堰山区进行山洪灾害调查。隆冬时节,河水冰冷刺骨,陈刚毫不犹豫地下河测量数据,河水灌到胶鞋里,脚冻麻了,裤子打湿了,他仍然坚持着,直到完成当天的任务。
近年来,陈刚带领团队成员跑遍了鄂西山区35个乡镇,完成了山洪沟道测量和沿河村落灾害调查。在巴东县黄土坡滑坡监测试验场,陈刚构建了基于北斗的空天地洞一体化监测体系,推出重大地质灾害现场灾情快速侦测技术,为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全方位、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陈刚团队研发的高山峡谷暴雨洪灾北斗预警及应急关键技术,也荣获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测绘人的党徽应该别在冲锋衣上”
“小时候,我不理解爸爸为什么总出差。听大人们说爸爸出差很危险,出发前,我总是对他说‘老爸,祝你不死’,然后,等着他几个月甚至半年后归来。”这是陈李昊儿时对父亲陈刚的记忆。
出差回家后,陈刚常常跟儿子讲起科考的故事,渐渐地儿子对地质学也产生了兴趣。大学时,陈李昊选择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绘工程专业,他开始出野外、登高山,父子俩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陈李昊读懂了父亲,也渐渐读懂了共产党员。
2021年5月,陈刚首次带着陈李昊攀登珠峰。在珠峰大本营,陈李昊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他说:“我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想成为像他一样的科研人员。”
陈刚的言传身教,不仅给孩子树立了榜样,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测绘仪器上的水准气泡要对准,人生路上的信仰罗盘更要对准。”这是陈刚常对学生说的一 句话。他鼓励学生立下科技报国的志向,坚持带领学生参与野外考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
一次,几名同学发现巴东一个小山村因地质隐患频发滑坡,在陈刚的指导下,同学们扎入山村两个多月,用新技术绘制滑坡风险图,还帮村民设计应急方案与路线。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做,同学们不假思索地说:“我们是党员,陈刚老师说过,测绘人的党徽应该别在冲锋衣上,而不是锁在抽屉里。”
陈刚的科研态度感染了无数学子,执教20余载,他培养出许多优秀学生。2012届研究生谭运钊,在深圳至中山跨海通道项目中负责全线控制测量及沉管隧道施工测量,最终实现了6公里海底沉管隧道毫米级对接;2013届研究生郭炳辉,毕业后扎根青藏高原,负责的监测小分队荣获2021年度全国“工人先锋号”;2015届研究生金波文,多次前往地球北极开展科学考察……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孩子们想当科学家,是我最开心的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2024年6月,陈刚来到巴东县水布垭镇长岭中小学,为当地学生开展科普宣讲活动。他以亲身经历,激励同学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科学梦想。
这样的科普活动,陈刚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在山区调研时,我们发现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没见过海洋,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述,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
2022年,陈刚牵头重新组建了“山海求知”研究生党支部。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制定了“三个一”计划,即每年至少走进一所偏远学校、设计一套定制化科普作品、培养一名支部党员作为科普联络员。2023年,该党支部入选“湖北省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名单。
走进恩施七里坪街道初级中学时,陈刚发现那里的学生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可受限于学校条件,学生对地理教学相关设备见得不多。他号召支部党员用一年时间,把青藏高原科考中的岩石样本、海洋遥感影像整理成《山海求知科学课》,举办科普公益活动,托举孩子们的梦想。
3年来,陈刚带领支部党员前往30余所中小学开展科普宣讲,受众累计2万余人。
在科普的过程中,有很多令陈刚难忘的瞬间。有一次,路上突降暴雨,冲垮了进山的公路,陈刚带着支部党员,驱车6小时才赶到学校。推开教室门的刹那,陈刚十分感动,只见黑板上画着一面党旗,旁边写着“党员科学家,您辛苦了”。
“去年,有两个孩子考上了省重点高中,特意给我写信,说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以后也要登高山探深海。”
陈刚说,“听了我的讲座后孩子们想当科学家,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在陈刚眼里,有两件大事:一是科研,“上天、入地、下海、登极”;二是科普,在孩子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作为一名党员,这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幸福。”(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祝璇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陈波 李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