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本色|“指纹神探”洪少华

来源:党员生活杂志5上
编辑:熊禹
日期:2024-10-23 15:35:46

洪少华,1972 年 2 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沙洋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从警三十年,他始终战斗在基层公安刑侦工作第一线,勘验大量刑事案件现场,精通痕检技术,通过指纹比对破获各类案件3000 余起,被称为“指纹神探”。先后荣立公安系统个人一等功、个人二等功、个人三等功,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湖北最美警察”称号。

弯弯曲曲、粗细不一的线条铺满电脑屏幕,洪少华用一根木棍抵着腰,头微微前倾,专注地凝视着屏幕上的指纹,不时用手中的鼠标做着标注。同样的姿势,维持了近3个小时,他终于挪动了身体,揉了揉眼睛说道:“对上了!”

一枚小小指纹,于普通人而言是加密“天书”,但对于公安干警来说,却隐藏着直指犯罪的密码。

洪少华在犯罪现场与痕迹“对话

从残缺的指纹中破译隐藏密码,找到揭开案件真相的“钥匙”,这件事,洪少华已经做了30年。从技术员到刑事侦查大队教导员、高级痕检工程师,洪少华比对指纹超百万枚,于方寸之间寻真相,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残缺指纹里揪出真凶

时间回溯到2009年6月4日,沙洋县曾集镇发生了一件怪事,村民报警称一辆小车翻进了路边农田,车内却不见驾驶员踪影。经民警调查,发现该车车主已失踪两天。

出于职业的敏感,洪少华感觉该案不是一宗普通刑事案件。他严格按照命案现场勘查规范要求,连续奋战两天两夜,成功从车内提取到15枚残缺指纹和3滴血迹,从而确认这是一起疑似“无尸体、无杀人现场”的疑难命案。

经过逐一比对分析,曾3次犯罪入狱的曾集镇村民许某某浮出水面。随后,许某某在河南落网,如实供述了其抢劫并杀害小车车主、埋尸荒野的犯罪事实。

“案发第一现场是破案关键,现场每一个有价值的痕迹物证,都是指控犯罪最有力的证据。”洪少华说,现场遭到破坏也是常有的事,但只要有一丝残留线索,他就不会放过。

2014年,曾集镇柴集村一名女性在家中遭陌生人持刀抢劫。事发后,受害者并未第一时间报警,而是召集了众多亲朋好友前来,犯罪现场也遭到严重破坏,足迹等关键证据一时间难以辨识。

从房间入口开始,洪少华一寸一寸细致入微地勘查,将现场所有足迹一一提取,并搜集受害者所有亲戚朋友的足迹进行比对,最后锁定了一枚残缺的足迹。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枚足迹不属于现场所有人,很可能就来自嫌疑人。

足迹只剩下了半枚,且足迹显示的运动鞋波浪纹在当地很普遍,这给摸排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为缩小侦查范围,洪少华反复检验、比对,根据足迹压力面和磨损特征,分析出作案人身高在165厘米至170厘米之间,体态偏瘦,年龄在40岁左右。他还确定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左脚外八字,走路与正常人不同。

根据结论,侦查人员很快锁定了嫌疑人并实施抓捕。嫌疑人姚某对抗审讯经验丰富,但面对铁证,其心理防线很快被攻破,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案件前后只用了36个小时就得以告破。

千锤百炼“火眼金睛”

“世界上没有两枚一模一样的现场指纹,即便是同一个人,作案时的受力面不同、力度不同,现场留下的痕迹也不一样。”手中拿着指纹鉴定专用的马蹄镜,洪少华比划着鉴定时的要领,在这些密密麻麻几十圈的纹线里,隐藏着独一无二的特征。

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枚指纹,通常只有1平方厘米大小,即便在电子屏幕上放大也只有巴掌大,这是一个费眼睛,更需要耐心的工作。

1994年,从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洪少华被分配到基层派出所,半年后被抽调到县公安刑侦大队从事刑事技术工作。刑侦工作不分昼夜,警情就是命令,案子一来,他提起勘查箱就走。照相、勘查,回来连夜冲洗照片,比对指纹,分析案情,夜以继日地工作。

作为一名刑事技术工作者,光凭一腔热情、一股冲劲是不够的,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就寸步难行。善于思考的洪少华很快便意识到了这一点。

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洪少华自费购买《痕迹检验学》《足迹》《指纹》等一系列刑事科学技术书籍,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并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在工作中总结和积累经验。

每一条纹线都有着不同的方向、长短不一的断点、大小不等的间距,还有着三角、分叉点、结合点、小棒等不同特征。但现场提取指纹大多模糊、残缺、变形、重叠,要比中嫌疑人的指纹并非易事。

“痕迹鉴定必须精益求精,对特征点标注、反复推敲,从中捕捉到更多的细微特征并加以强化,形成多特征点组合入库查询比对,再靠肉眼对相似指纹进行逐一标注、比对、鉴定,比对出的特征点数量越多则越准确。”别人眼中枯燥的黑白细纹,在洪少华看来却充满玄机,谈及鉴定技巧,不善言辞的他滔滔不绝起来。

从警30年,洪少华检视过的指纹总量超过百万枚,主要参与勘验各类刑事案件现场6000余起,通过痕检技术破案10000多起,在千万次指纹比对中练就了“火眼金睛”。

“钉”在刑侦一线30年

“指纹鉴定也会受限于数据库的已有指纹数据,但我坚信,嫌疑人的指纹总有一天会入库,如果今天没有,明天也可能会有。”在洪少华看来,每一次勘查、每一次比对,都是一次与真相的亲密接触、一次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1995年,沙洋县城区发生一起情杀案,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即逃窜。受限于当时的侦查条件,警方锁定了嫌疑人但难以追踪到其轨迹信息,一度陷入了僵局。

多年来,办案民警从未放弃侦查,定期研判,细致梳理,终于在走访摸排时寻到了一个关键线索——犯罪嫌疑人年少时留下的半枚捺印指纹。

“但这枚指纹模糊、残缺,只有8处有效特征,刚够上‘有效指纹’的最低标准。”洪少华反复改变标注指纹特征的位置和数量,多次检索比对,排查相似指纹6000多枚。终于在2022年,四川一枚吸毒人员的指纹和这枚嫌疑人指纹比对成功,这桩悬在办案民警心头27年的陈年旧案得以侦破。

“既然身着警服、胸戴党徽,就有责任还原案件真相,让犯罪分子无处藏身。”给当事人一个正义的交代,是洪少华的初心之始,也是他坚守刑侦一线30年的动力。

1999年,洪少华在赶赴一起重大命案现场途中因公负伤。事后,他的腰部隐隐作痛,但忙于工作没有及时检查和治疗。半年后,腰伤让他疼痛难忍,只能坐着入睡,领导命令他去医院,他这才抽空去做了检查,结果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当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打算将他调离这个辛苦的岗位时,洪少华却说:“不,这个岗位需要人!”他知道,培养一名刑事技术专业人才有多难;他更知道,作为党员、作为刑警,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病痛逐渐影响到洪少华的正常活动,他在办公室放了一根一米多长的木棍,腰疼的时候,就用木棍一头抵墙,一头抵在腰上,继续工作。唯一能让洪少华忘记疼痛的,只有在勘查现场的时刻。当跨过现场警戒线的一刹那,他自然而然蹲下身子、匍匐在地,超乎常人的专注与执着,让他迅速回归为一名优秀的刑事技术专家。

锻造一支刑事技术铁军

“现场勘查和痕迹检验是一项脏、累、苦、细的工作,这些年来,不管白天黑夜,还是酷暑严寒,哪里有案子,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说起这位共事30年的战友,沙洋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于洪心中满是敬佩。

郭义是跟了洪少华18个年头的徒弟,刚参警时第一次现场勘查的情景,他记忆犹新。2007年的夏天,农村变压器铜芯被盗,现场在野外,上千片硅钢片散落一地,风吹雨淋过了两天才被发现。洪少华“无情”地要求,现场所有硅钢片必须全部翻起来仔细检查。最终,在一片压在底部的硅钢片上提取到一枚指纹,案件成功侦破。

“师父对我们说,不管案件现场是大是小,现场所有痕迹物证都要不遗余力地仔细寻找,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将勘查工作做到极致。”郭义时刻谨记着师父的教导,如今,他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刑侦大队副队长。繁忙工作之余,洪少华也时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全局专、兼职技术民警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并组建“沙洋刑侦群”,24小时在群内解答技术难题。他结合工作实际撰写的《指纹破案之我见》《如何更好提取各类现场指纹》等调研文章,也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经验推广。

在洪少华的悉心指导和带领下,大队的年轻人也一茬茬成长起来,成为各个单位的精英骨干,他所带领的刑事科学技术室被评为“全国一级示范刑事技术室”。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继续把刑事技术队伍带好,锻造一支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公安刑事技术铁军。”“钉”在刑侦岗位30年,洪少华从警之初的诺言没有变,勇于担当的使命一直扛在肩上。(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吴亚军 姚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