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佩勋,中共党员,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卫生院东村村卫生室医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扎根乡村行医 40 年,让村民花最少的钱治好病,是邓佩勋一生的追求。他给每一个村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用爱心和医术守护村民健康,把乡村小诊所建成省级“示范村卫生室”和省级“最美村卫生室”。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十佳乡村医生”“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东村村的邓大夫很忙。
从村民兰志刚家里出来,已经快中午12点,邓佩勋再次婉拒了“留下吃饭”的邀请,叮嘱几句服药注意事项后,便把药箱放到车后座,准备往回赶,他的心里还记挂着卫生室里尚在输液的几位病人。
一身白大褂,一个小药箱,今年57岁的邓佩勋身量并不高大,但在嘉鱼县潘家湾镇村民心中,他的分量可不轻。
对乡亲至亲至爱,对患者不离不弃,是邓佩勋从医的毕生信念。40年光阴荏苒,邓佩勋甘当村民健康“守门人”,为乡亲们提供着有温度、高质量的就医服务,让当地村民“小病不出村”,用医者仁心守护父老乡亲的健康。
走最少的路花最少的钱治好病
邓佩勋的一天,从 清晨5点开始。
中秋一过,缕缕晨风带着丝丝凉意,年近花甲的邓佩勋一早便打开村卫生室的大门,开始忙碌起来。打扫院子、收拾后院种植的中药材、整理仪器,邓佩勋细心擦拭着卫生室的角角落落,再把出诊药箱里缺少的常用药补齐。一年四季,几乎每天如此。
“早上的时间很紧张,村民们白天要外出干活,早晚 来就诊的人最多。”邓佩勋说。问诊、开方、扎针、配药……在这间小小的乡村卫生室里,邓佩勋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把前来就诊的患者都照顾得妥妥帖帖。上午看诊、中午出诊、下午坐诊,每日前来输液、问诊、拿药的患者,高峰期可达三四十人。
邓佩勋和同事上门给村民宣传科普健康知识
“老曹,你的血压这两天又有点高,药要按时吃,口味注意清淡一点啊。”“谭援朝,现在身体恢复得不错,记得定期过来复查。”……短短两个多小时,邓佩勋就接诊了十多位前来咨询、看诊的村民,也有邻村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
年过七旬的江夏患者谭援朝曾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数年,多次去武汉的大医院就诊,但效果不佳。听说隔壁东村村的邓佩勋很会看病,收费不高,效果又好,便和家人慕名前来看诊。“经过几次中西药配合治疗后,我很快就痊愈了,全部治疗费用还不到200元。”谭援朝说。
“让乡亲们走最少的路、花最少的钱把病看好,是我最简单的愿望。”
邓佩勋认为,能用一分钱治好的病,就不用两分钱;能用价格低的药治疗好,就不用贵的药。他经常把瓶装药、盒装药拆开,按照每次的用药量装进小药包,根据疗程开给患者。少则几元,多则十几元,他的看诊台账里,清楚地记录着村民们每一次看病的花销。
邓佩勋在给病人治疗
多年来,邓佩勋坚持以小处方、零处方、缓处方和负处方的形式,为不同患者排忧解难。每次上门问诊,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患者及家属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检查药品余量,及时为他们开药、送药。
“邓大夫比我自己还了解我的身体状况,不管晚上几点,只要病人不舒服,给他打电话一准能来,而且每次上门看诊都不收费,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东村的脱贫户曹光辉也深有感触。
“要把病人当亲人看,时刻为他们着想。我们为家庭困难的病人减免出诊、体检等费用,对割疳积、拔火罐、扎针灸和推拿、中草药外敷等求医者坚持不用针药不收费。”邓佩勋在村卫生室后面的空地上开垦了一块中药地,种着一些常用中草药,村民们平日里用的免费中药大多来自这里。
据不完全统计,从医以来,邓佩勋义务为病人买药千余人次,垫付应急医药费20万余元,减免医药费5万余元。
为每个村民都建立健康档案
“东村村现有村民4508人,1064户,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483人、高血压患者528人、糖尿病患者157人、心血管疾病患者33人……”对村民的健康数据,邓佩勋倒背如流。
邓佩勋在村卫生室的后院开辟了一小块药田
每一个村民的病史,在邓佩勋心中都有一本账。东村村横贯东西数十公里,“战线”长、人口多,为全村村民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已成为邓佩勋每日的重点工作。自1996年起,邓佩勋就结合村户口册,着手建立村民健康档案。数十年间,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将村民按照各家各户编号,记录每个人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健康状况、就诊和用药情况,并有意识地分门别类。
2014年,五福堂、南河头、均乐堂三村合并至潘家湾镇东村村,东村村由此成为一个拥有4000余人的大村湾。作为当时卫生室唯一会使用电脑的村医,邓佩勋在继续摸排统计村民的健康信息之余,进一步规范卫生室所覆盖的8个组村民的健康档案,逐步形成电子档案。
“给人看病,来不得半点马虎。有了这些档案,可以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病情变化、用药情况等信息,就可以对症下药。”对部分风险等级高的病人,邓佩勋还按照每周、每两周、每月、每季度固定的频率上门随访,根据病患情况进行对症治疗或转诊。
“每天下班后,别人都回家了,邓医生还要加班更新台账资料,除了看病,他没事可干。”东村村卫生室另一名村医曾春林,总是打趣邓佩勋。曾春林原是均乐堂村的一名村医,三村合并后,他和邓佩勋成为同事。曾春林介绍,邓佩勋每天都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从没看到过他回家,连吃饭都是爱人带到卫生室里,忙起来的时候一日三餐都吃的冷饭。
“事情必须当天做 完,第二天还有第二天的事。”邓佩勋经常忙到晚上10点之后才下班,回家后再一一回复手机上的信息,叮嘱病人如何吃药,解答村民的一些疑问,将近深夜12点才休息。
由于常年工作劳累,邓佩勋患高血压十几年,曾被确诊冠心病。去年9月,邓佩勋工作时常觉心痛、胸闷,检查后发现,心脏的一根血管已经堵塞了75%,必须植入支架。然而,在心脏手术后第三天,他实在牵挂还在卫生室就诊的村民,选择出院回村。“有些病人比我病得还厉害,还要出去打工赚钱,我觉得自己没那么娇气。”邓佩勋笑着说,健康是老百姓天大的事,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就一定服务好乡亲们。
从医是理想也是责任
每每谈及学医初心,邓佩勋总会提起早逝的父亲。
邓佩勋的父亲也是一名乡村医生,当时在村内小有名气,后因突发脑溢血早早离世。他对父亲的印象还停留在儿时的那些中药罐子里。
“当时我还是一个9岁的孩童,从那时起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为村民们解除病痛。”邓佩勋说,以现在的医疗条件,父亲完全可以救回来。为圆幼时医学梦,初中毕业后,邓佩勋便背起行囊,前往武汉江夏拜师学医。1984年,学成归来的邓佩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在东村村办起一间小卫生室,正式开始他的村医生涯,这一干便是40年。
“村里的情况没人比我更熟悉,有几次有离开这里的机会,我都拒绝了。”邓佩勋说,多年前,作为国家执业助理医师,镇卫生院和他城里的朋友曾抛来“橄榄枝”,但他觉得行医不是为了赚钱,村里条件艰苦,可只要看到乡亲们病愈后的笑脸,他就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这些年,在邓佩勋的精细打理下,东村村卫生室从当初一间简陋的小屋,逐步变成“五室分开”的标准化卫生室,环境整洁、基础设施齐全、档案管理规范,被授予省级“最美村卫生室”和“示范村卫生室”称号。
“原来我出诊,天晴一路土、下雨满街泥,一个药箱一把伞就能出门。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道路平了、路灯亮了,卫生室也有自己的120。”说起这些年的变化,邓佩勋感叹道,乡村会越来越好,乡村医疗会越来越专业,自己也见证着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和服务能力的不断优化与提升。
医疗条件好了,找邓佩勋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前,村医的“配套工具”只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老三件”,如今的村卫生室更像一个“中转站”,除了为村民处理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等,还能通过远程会诊平台与县级、市级、省级的专家进行会诊。去年,东村村卫生室配备了心电图检测仪器,检查结果可同步发给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诊断。
即将年近六旬,谈及未来打算,邓佩勋从未考虑过退休的事。2022年,邓佩勋报名就读湖北理工学院的医学专科,计划在明年毕业后,继续就读医学本科。
“我是医生,也是党员,不断提升自己,为乡亲们多做点事,是我作为基层卫生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邓佩勋说。
记者手记
“医”路前行 一生守望一个药箱,一背就是半辈子;一座山村,一守就是40载。
“说好了这份工作要干一辈子,不能说话不算话。”邓佩勋经常笑眯眯的,话不多,很随和。
言语间,总是亲切的问候;口罩下,总是满满的笑容。邓佩勋每日都要面对既庞大又琐碎的工作挑战,日出日落,尽职尽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让更多群众能在“家门口”看病,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有495万名基层卫生工作者,其中有110万名乡村医生。
承诺过,就风雨无阻。无数个“邓佩勋”在广袤乡野间奔走,发挥着健康“守门人”的重要作用,守护着基层广大人民的健康,筑起健康中国的基石。(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朱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