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生:库区“守梦人”

来源:党员生活杂志
编辑:熊禹
日期:2024-09-18 11:19:31

彭玉生,中共党员,高级教师,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校长。他坚守库区小学 28 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通过“无边界教学”“乡村创客教育”等方式,让山沟沟里的孩子也能成为教育的主角、成为自己人生舞台的主角。他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第四届安徒生教师奖、荆楚楷模等荣誉,曾作为湖北省两位教师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

“年轻时,我是孩子们的眼睛,带着他们看外面的世界;等年龄大了,教过的孩子们回到家乡,和我分享世界的精彩……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教育闭环。”谈起心中的教育梦想,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校长彭玉生淡然一笑,“这样想其实也不对,孩子们好不容易通过读书离开了山沟沟,更应在外面的广阔天地自由飞翔!”

彭家沟小学位于丹江口水库腹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尽管地处交通不便的山沟里,这所不起眼的小学却长期承载着周边5个村、近1000户家庭的基础教育重任。28年前,师范毕业的彭玉生放弃择优进城考试,选择回到彭家沟小学任教,用自己的青春默默守护着库区里的孩子们依靠教育改变命运的梦想。

通往学生心房的路

家访,是彭玉生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做的事。

“ 最初,我们都备有‘三 大宝’——手电、雨伞、雨靴。”彭玉生回忆,一把手电两条腿、白天上课晚上访,一天15公里山路,是家访路上的常事。“后来,又增加了一‘宝’——摩托车。只不过山路崎岖难行,车胎经常被扎破,为了不耽误事,去家访还得自备补胎工具。”

彭玉生始终坚信,家访的路,就是通往学生心房的路。

一次秋季开学,彭玉生发现学生小琴没有到校,当天下午他就到小琴家了解情况,不料吃了个“闭门羹”。

第二天,彭玉生又来到小琴家。“她到十堰‘抱娃子’(当保姆)去了。”小琴父亲解释着。扑了个空的彭玉生后来通过小琴同村同伴了解到,小琴还在村里,没有去十堰。

第三次去时,彭玉生看到小琴父女在地里干农活,他二话没说,拿起工具就帮着干。天快黑时,小琴父亲松了口:“明天早上就送她到学校去。”

返校途中,为了躲避狗的追咬,彭玉生不慎掉进了1丈多高的荆棘丛里,身上被刺破、脚也扭伤了,就连鞋也丢了一只。彭玉生一瘸一拐地摸黑走了3公里山路回到了学校。然而,第二天还是没有看到小琴的身影。

第四次踏进小琴家门时,小琴父亲终于吐露苦衷:“家里实在没钱了,还指望小琴帮忙干活呢!”

“孩子必须去上学!学费、生活费包在我身上,不让你们拿一分钱。”看着小琴小心翼翼却又渴望的眼神,彭玉生心一横,坚定地说。就这样,小琴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学校。28年来,彭玉生家访的足迹,遍布半岛的沟沟岔岔,他先后劝返面临失学的学生50多人,并用微薄的收入资助了40多名学生。

库区孩子的命运,在彭玉生和同事们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家访中,悄然发生改变。20多年间,从彭家沟小学走出的孩子,有180多名考上了大学,其中不乏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

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角

彭玉生至今难忘的一节课,是学生给他上的。

那是一次主题为“父母”的班会,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小玲说,看到家里的鸡蛋好想吃,妈妈却舍不得吃,因为要卖了钱交学费、买文具;小燕说,妈妈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做早饭、喂猪喂鸡、下地干活、挑水洗衣,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说着说着,几个孩子哭了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哭得稀里哗啦。

孩子们的真情流露让彭玉生得到启发,课堂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合适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能融入教学内容,他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从那时起,彭玉生开始了“无边界教学”的课堂探索:语文课变成科学课,孩子们可以用铜丝和绿豆学习拼音;老师可以是校园边的水稻,也可以是天上的云,还可以是花鸟虫草……

2004年7月1日,彭玉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任命为彭家沟小学校长。“党员的身份是神圣的,又是很普通的。”谈及入党感悟,彭玉生说,“作为党员、作为校长,我的责任更大。我能做的,就是努力为师生搭建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上舞台中央,成为教育的主角。”

为此,他开设了《四季自然课程》,领着孩子们在山间田野认野菜、找草药,看害虫、摸土壤;组织自制玩具比赛,孩子们捡起碎瓦片做陀螺、摘下扁豆夹做口哨……“一根野草也能玩出新花样”。

而在《看看我的家乡》课程中,孩子们会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大山写下蝴蝶、麦田的小诗;会跟着数学老师,从山这边跑到那边体验往返问题;会跟着美术老师走进大自然,画一画丰收的金丝皇菊;还会跟着劳动老师带着烧烤架在户外品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

彭家沟小学的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普遍胆怯不自信,平时沉默寡言、羞于开口,如何让他们开口说话成了难题。对此,彭玉生提出一个办学实践:每个学生到学校,要先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让他们“张口大声说、畅怀开心笑”,同时要搭台让学生“大胆跳”,建设幸福家校文化。在彭玉生的影响下,乡村音乐会、校园T台秀等低成本校园活动迅速办了起来,孩子们也逐渐变得阳光自信、开朗活泼。

彭玉生还推崇“不唯分数唯成长”评价方式。每个孩子都有一本“成长银行存折”,存折的“存款”可以是不爱笑的孩子爱笑、爱说了,也可以是爱画画的孩子越画越好,还可以是写诗的孩子,写出了谁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知识来源于生活。直观教学,让人印象更为深刻。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就是要进一步打开孩子们的眼界。”彭玉生说,“要让孩子们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愿成为孩子们的眼睛”

从小小库区到繁华都市,隔着千山万水。如何让库区的孩子共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收获优质教育成效?

彭玉生想到了网络。从2009年开始,他就注重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传统教学方式毕竟效果有限。”彭玉生说,“网络是新鲜事物,学生更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他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公益机构资助,建起电脑教室,募集电子阅读器、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开设了网络素养课,让学生学会在互联网里去探寻世界。

“当孩子们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他们以为自己上了电视,坐得格外端正,有的小姑娘还不停地捋着自己的头发……”学生第一次上直播课堂的场景,让彭玉生记忆犹新。

从彩虹花晨读、智慧美育等互联网课程,到学校智能阅读区,再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创客课程和机器人课程,库区的孩子在这个小小的教学点里,尽情享受着最前沿的科技带来的现代化教育气息。

彭玉生深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全国模范教师,受邀赴天安门广场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近年来,彭玉生获得的奖项越来越多,出席各类活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他也多了一个习惯:走到哪儿,拍到哪儿。

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长城,飞机、坦克、导弹,晚会现场、特色小吃……只要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彭玉生都不停地拍、不停地记,“我知道,我是在带着孩子们看世界”。

回到学校后,彭玉生会和孩子们分享照片、视频、所见所闻所感,孩子们总是听得格外认真。

“农村孩子走出去看世界的机会很少。我愿成为孩子们的眼睛,通过这种方式,给他们增加一个‘看世界的课程’,看到他们渴望探索的眼神,作为老师我很欣慰。”彭玉生说。

做好库区“留守老师”

全市第一所村小教师周转房、第一个村小运动场硬化、学生宿舍、学生餐厅……从2012年开始,为持续打造小而美、小而优的示范教学点,丹江口市教育局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对彭家沟小学软硬件设施进行改造。而且,只要彭家沟小学教师出现缺额,就会优先调配到位。

随着一批批年轻教师陆续到来,彭玉生更加忙碌。新老师大都是外地人,对本地情况不熟悉,衣食住行他都会安排得妥妥帖帖。

“保安带打杂、门卫兼教书,彭老师基本上是万能的。”2020年入职的英语老师王瑾瑾说,网络故障、宿舍漏水、电线短路……哪里出现问题,哪里就有彭玉生的身影。

“彭玉生对年轻老师的培养非常用心,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方法。”龙山镇教育党支部书记、中心学校校长李玉华说,“每周,他都会组织老师开展读书沙龙、茶会等活动,交流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心得。”

“点亮一名教师,就能照亮一群孩子。让老师们安心在这里工作,乡村教育就有希望。”彭玉生说,尽管学校工作经费不多,但每年他都会组织老师外出学习培训。学校的每位老师都有一门特色课程,大家带着孩子们学编程、做PBL项目式学习……就连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也能熟练运用平板电脑上课。

然而,每当年轻老师因各种原因调离学校,彭玉生就会像送学生走出库区一样,为他们去往更好的平台提供便利。

据统计,2014年至今,先后有15名年轻老师,从彭家沟小学调往更好的平台工作。彭玉生也有很多机会走出去,但他却说:“城里多一个少一个彭玉生无所谓。但在彭家沟小学,我这个党员、这个本地老师都不能坚守,又怎么让其他老师长期坚守在这里呢?”

近年来,随着库区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工作的推进,彭家沟小学学生由最多时候的400多人,减少到即将秋季开学的3个年级13名学生。这所“麻雀学校”该何去何从,彭玉生有过迷茫,但有一点他坚定不移:“即便最后只剩一名学生,我也会坚守下去。(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刘志勇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郭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