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兵王”

来源:党员生活杂志
编辑:熊禹
日期:2024-08-06 14:28:25
点击量:273

郭金海,1975年1月出生于襄阳市襄城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一级军士长,某部队原电工技师。他执行重大战训任务五十多项,累 计 出 海 2000 余天,为新装备战 斗力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 2 次,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海军十大杰出青年”。

编者按:70 年前,中央军委批准海军成立独立潜水艇大队,人民海军从此有了第一支潜艇部队。作为中国海军的急先锋和铁拳头,潜艇部队是象征大国地位、支撑国家安全的战略部队。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远赴青岛,采访来自湖北襄阳的“荆楚楷模”年度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一级军士长,某部队原电工技师郭金海,听他讲述在大洋深处枕戈待旦、保家卫国的“深海之路”。

郭金海的天地很大,潜行大洋深处,纵横万里海疆,手握大国重器,守护家国安宁。

郭金海的世界也很小,一百余米的核潜艇,与世隔绝的狭小空间,就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战场”。

当潜艇兵30 年,要经历多少传奇,才配得上这满身勋章?郭金海却说,对比这些勋章,更闪光的是一条条深海航迹——深海虽无日月,但心有阳光;前路虽未知,但信仰坚定。

21岁上艇,他留下第一封遗书

挺拔的身姿、黝黑的皮肤、爽朗的性格,郭金海阳光得不像长年在深海中工作的人。他笑着回应:“因为从军30年,每一天都是我人生的高光。”

18岁那年,他走出襄阳,如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一名电工专业学兵。登艇第一天,看着眼前通体黝黑、被中央军委授予“水下先锋艇”荣誉称号的钢铁“巨鲸”,郭金海暗暗发誓:“上了先锋艇,就要当先锋。”

如今这艘“先锋艇”,已经退役停靠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

闲暇时,郭金海常去看望这位“老伙计”。当一群来参观的孩子,站上他曾经的工位,专注地聆听讲解时,郭金海悄然退到角落,脑海中浮现那二千多个出海的日夜……

深海里,变幻莫测的暗流漩涡、孤立无援的未知风险……这是潜艇兵的必经考验。艇体会因为高压而发出“嘎嘎”声。郭金海说:“就是一颗螺丝钉蹦出来,都会跟子弹出膛一样。丝毫漏水、漏电都可能导致全艇覆灭。”

21岁,郭金海写下人生中第一封遗书。这也是潜艇兵们出海前,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每次出发前,战友们都会互道祝福——“要活着回来啊”。

“艇动三分险,生死一瞬间。”他指着博物馆陈列的孟昭旭的照片说,“这是我的战友。那天,他冲进核反应堆舱,排除紧急故障,遭受各种剂量照射‘万箭穿心’,被誉为‘当代黄继光’。”

平静的讲述,闪烁的泪光。活下来,郭金海觉得已足够幸运。

22岁那年,因表现优异,郭金海“火线入党”。狭小的舱室里,鲜红的党旗下,郭金海高举右拳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从此,他将生命和信仰合二为一。

2007年,在一次执行战备巡逻任务返航时,潜艇突遇连续3天的10级以上台风。

“潜艇横摇超过40度,胆水、血水都吐出来了。”郭金海回忆,正当大家身体和精神逼近极限时,主滑油电机突发故障,面临随时失去主动力的危险!

已经两天两夜没吃一点东西的郭金海,和战友们一起,一边提着小桶接呕吐物,一边抢修设备,奋战了五个多小时,终于排除了故障。

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突然警铃再次响起,一台冷风机“罢工”,舱内温度上升到45℃!郭金海再次冲向故障舱。此时风机温度超过100℃,他强忍着高温和眩晕拆解电机,汗水糊住了双眼,金属表面烫得手上全是血泡。

在几乎只能“盲操”的情况下,郭金海仅用几分钟就精确地找到了故障点。故障排除,他也瘫倒在地……

险情,在他30年从军生涯中数不胜数,“我们比任何人都珍爱生命,我们珍惜自身,也想保护所爱的人,这让我们每 一次能豁出命去与‘死神’掰手腕。”

以苦为乐,是他独特的“浪漫”

潜艇的电气系统犹如人的神经网络,遍布每个角落,仅电机就有几十台,各种零部件几万种,电缆长度加起来有上百公里,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这就是郭金海的“战场”——千头万绪,也是千钧重任,一着不慎,则艇毁人亡。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郭金海白天跟老同志钻舱室、摸设备,晚上熄灯后打着手电学原理、画图纸、背规程,写下了近五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郭金海是同期兵中首个做到技术参数“一口清”、开关旋钮“一摸准”、操纵流程“一遍过”的。他对艇上的每一颗螺丝钉像对自己身体一样熟悉,即使在昏暗的光线中也能准确操作。他将多年的心得一一梳理,不仅修订了《某型潜艇电器设备使用与保养条令》现行本,还制定完善了电气设备检查检测方案等预案二十多项。

“战争是力量的对抗,也是科技的较量,我国核潜艇科技发展从未停止。我们作为技术人员更不能停止学习。”郭金海半开玩笑地说,“要是我小时候学习有这认真劲儿,清华都考上了。”百余米长的潜艇内部,成千上万的零件、仪器、设备、管路密布。潜艇官兵总要在岸上猛吸几口新鲜空气,接下来的几个月,连口新鲜空气都是“奢侈品”。潜艇上每寸空间都要精打细算,艇员实行三人两铺,一人值班两人休息。不足1米宽、1.8米长的木板就是床,腿都伸不直。

在这样的环境里,郭金海奋战了二千多个日夜。乐观坚定,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属性。艇上条件有限,哪怕隔十几天能够四五个人挤在一起,用黏糊糊的淡化蒸馏水冲几分钟澡,大伙都会感叹“幸福”。

漫长征途里,郭金海会在床头放一颗萝卜或土豆,看它们一点点发芽、生长。“但很快,它们就会枯萎,”他笑着说,“那我就再换一颗,于是又有了希望。”

深海下,他会抽空给家人写信,洋洋洒洒几万字诉说思念与嘱托;也会花零散时间做手工,用铜条制作一艘小潜水艇给孩子,作为“出差”带回的礼物……

最深的爱,是把儿子也“上交国家”

2002年元旦,郭金海和襄阳老乡艾璟登记结婚。妻子喜欢浪漫,郭金海就带着她去北京旅行结婚。刚到北京,他就接到紧急归队通知。艾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深知职责使命,便独自一人回老家。

妻子怀孕临产,刚刚远航回来的郭金海赶回老家陪产。谁知,没等到妻子生产,却又等来了归队的召唤。

那天,火速归队的郭金海,坐在运兵车后朝潜艇赶去,站在舰桥上等待的艇长远远地朝他大喊:“郭金海,你媳妇儿刚刚给你生了个大胖儿子,等你凯旋回家啊!”

在艇上的无数个日夜,这句话对他来说就像一针“强心剂”。

儿子上小学后,艾璟带着孩子来青岛随军。夫妻俩生活十分节俭,却不惜代价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因为郭金海已在心中暗暗决定——要将儿子培养成才,也送上潜水艇!

对此,很多人难以理解:“自己受了这么多年苦,为什么还要儿子去?”

但在郭金海心中,潜艇兵是一份无比光荣的职业,况且“我在艇上工作一辈子积累了这么多经验,我的儿子不去干,谁去干”?

因为长期高强度出海,又要与核反应堆打交道,在一次出海前的体检中,郭金海多项血液指标严重偏离正常值,白细胞更是下降到2800以下。

医生反复嘱咐:“如果白细胞数量再减少,神仙也救不了你!”但郭金海明白:百人一条艇,百人一杆枪,临行调整人员,意味着多一分不确定性。自己的健康事小,全艇的安危事大。于是,他带着药箱,又义无反顾登艇。

看着母亲含泪送父亲出征,儿子郭峻成开始理解这份沉甸甸的使命。

如今,郭峻成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2021级航海指挥专业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艾璟发了一条朋友圈:“孩子终于上交给国家了。”

此时,郭峻成终于懂得,父亲将保家卫国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才是对他最深的爱:“守好国,才能守护家。”

2023年,49岁的郭金海光荣退休,离开深深热爱的军营,来到某军工企业。每天忙碌辗转于船厂、舰艇,郭金海说:“很高兴我能用自己的经验,继续服务部队。”

出征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眼前的郭金海,一如30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新兵,怀揣从军报国的理想,在新的战场,继续“战斗”。(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赵雯 摄影 王颖 通讯员 李红)

记者手记

今天,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当我们说出这句誓言,或许会觉得“牺牲”离我们很远。但在郭金海们的身上,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守护这句誓言的决心与勇气。

与记者讲述过往与未来,郭金海眼里有光。那既是壮怀激烈、热泪盈眶的光,更是矢志报国、热爱理想的光。

郭金海说:“总要有人向着危险逆行,为什么不能是我们?”

难道他们不害怕危险与死亡?不是的,不然不会在出征前,把那句“活着回来”作为道别。

没有人不珍惜仅有一次的生命,军人也并非天生勇敢;没有人不珍惜家人与亲情,军人同样也是孩子和父母。

接受记者采访时,郭金海几欲落泪,因为正在远洋执行任务的战友,此时还不知亲人去世的消息。

郭金海难忘那年大年三十,当万家团圆,他们在海岸值守,无不思念远方的家人。但目之所及,是自己守护的万家灯火,他们相拥而泣,流下自豪与思乡的泪水。

当在天安门广场上受邀观礼,见到英雄团长祁发宝、排雷英雄杜富国等战友时,郭金海无比心疼:环顾左右,竟只有自己是身体健全的。

当我们有条不紊地按部就班,偶尔吐槽生活琐碎时,殊不知此刻有多少人,离开家园、告别亲人、赌上性命,只为守护我们这份安稳。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在郭金海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忠诚、坚毅,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今天,让我们以最诚挚的深情,向最可爱的人,献上最崇高的敬意!(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