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本色丨永不退役

来源:党员生活杂志8上
编辑:张娜
日期:2025-09-12 10:58:03

编者按:

从战火硝烟到乡村振兴,从钢枪在手到犁铧在肩,退役军人始终是时代征程上的鲜明旗帜。无论是白发丹心传红色薪火的老兵,还是扎根泥土绘振兴画卷的村支书,抑或勇立潮头拓共富新路的创业者,他们始终以军人的坚毅和党员的担当,守护着心中的家国情怀。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群“永不退役的兵”, 聆听他们用生命践行“一声到、一生到”的誓言,看那抹永不褪色的橄榄绿,如何在新时代续写铁血与奉献的荣光。

老兵的初心

黄朝耀,195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荣立一等战功,现任鄂州市鄂城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长,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荆楚楷模”等荣誉。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7月17日下午4点,鄂州市鄂城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办公室里,手机铃声突然响起,66岁的黄朝耀接起电话,声如洪钟。

这个铃声,黄朝耀用了十几年,就像他身上的军人本色从未改变。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守护公平正义的检察机关,再到退役军人的“暖心港湾”,这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忠诚、为民服务” 的初心。

血与火中铸就信仰

1979年2月18日上午,奇穷河畔的山头上,硝烟尚未散尽,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正在举行。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朝耀面向党旗宣誓,字字铿锵。这是他火线入党的瞬间,也是他人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1977年,高中毕业的黄朝耀响应号召报名参军。1979年2月,对越边境作战打响,突击连机枪手黄朝耀咬破手指写下请战血书,奔赴战场。“那是对国家的承诺,没想着能不能活着回来。”战场上,黄朝耀冲锋在前,英勇无畏,被特批火线入党。

战火中的入党誓词,深深地印刻在黄朝耀的心中。从此,他的枪膛里,不仅装着子弹,更装着党员的使命。

1986年10月19日,作为突击连连长的黄朝耀带领大家在55号阵地拔点作战。面对复杂的敌情,黄朝耀沉着应对,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子弹嗖嗖地从头顶飞过,他都不曾退缩。

然而,距离黄朝耀十几米远的副连长赵怡忠,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炸伤,倒在了血泊之中。被抬下阵地时,他努力抬起左手,指着胸前的口袋。黄朝耀含泪从他的口袋里摸出一张被血染红的照片。

照片里是赵怡忠儿子的百日照,黄朝耀攥紧照片,一字一顿地说:“怡忠,你放心,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这场战斗,黄朝耀所在的连队仅用27分钟就收复了55号阵地。由于作战勇猛、战绩突出,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黄朝耀被授予个人一等功。赵怡忠烈士被追记一等功,被追认为一级战斗英雄。

想到牺牲的战友,黄朝耀感到无比悲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替赵怡忠照顾好他的家人。

一句承诺,一生兑现。每年10月19日,黄朝耀不管刮风下雨,都会到赵怡忠墓前扫墓,给他讲讲家里的近况。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照顾赵怡忠的母亲,直至赵母离世。他还将赵怡忠的儿子赵宁视如己出,悉心教导。

2022年,赵宁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看到赵宁身穿警服的模样,黄朝耀眼眶湿润,他在心里默默对赵怡忠说:“老战友,孩子出息了,我没辜负你的托付。”

23年坚守公平正义

1996年,黄朝耀转业,担任黄石市黄石港区检察院副检察长,一干就是23年。

刚到检察院时,黄朝耀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但多年的部队经历,在他身上留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人印记。他将“攻坚必胜” 的劲头用在了学习业务知识上,废寝忘食地泡在卷宗堆里,遇到不懂的就向同事请教,渐渐地从门外汉成长为检察业务标兵。

分管刑事批捕起诉工作时,黄朝耀坚持重大案件提前介入,只要接到电话,无论多晚他都第一时间赶到办案现场。熬过多少夜、翻过多少卷宗、跑过多少次现场,黄朝耀已经记不清。

工作中,黄朝耀铁面无私,秉公办案,与案件有关的吃请、送礼、说情,他一律回绝。受到威胁和恐吓时,他也从不惧怕,“我是在战场上死过的人,随时奉陪!”

“严格执法,坚守底线”是黄朝耀的工作准则,他办理的案件结案率达100%,无一起错案。

分管行政后勤工作时,办公楼装修成了黄朝耀挂在心上的大事。那段时间,从晨光熹微到暮色沉沉,总能看到他“钉在现场”的身影。大到招投标程序,小到一块瓷砖的平整度,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工程如期完工时,做到了安全零事故、质量零问题、审计零偏差,工程款分文未拖欠。

23年的兢兢业业,黄朝耀收获了“黄石市劳动模范”“黄石市第四届道德模范”等荣誉。

“老兵管家”一直在

7月17日上午,75岁的退役军人陈爹爹来到鄂城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咨询住院报销事宜。黄朝耀了解情况后,耐心地讲解政策,直到老人弄明白所有问题和办理流程。陈爹爹对黄朝耀连连道谢,感慨道:“总算找到组织了!”

这句话让黄朝耀深受触动,他说:“这就是我做这些事的动力和意义。”

2020年,退休后的黄朝耀受鄂城区邀请,筹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2021年,鄂城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挂牌,黄朝耀当选会长,服务1.7万名退役军人。

“协会能真正服务退役军人吗?”成立之初,不少人持怀疑态度。面对大家的质疑,黄朝耀没有解释,带着工作人员跑遍鄂城区100多个村(社区),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

得知退役军人程某患有脑瘤后,黄朝耀率先捐款并四处募捐,共募集资金4.2万元,极大缓解了程某住院治疗压力。

退役军人钟某想成立劳务公司却不知从何下手。黄朝耀带着他跑遍相关部门,帮他争取政策支持。如今,钟某的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还解决了30多名退役军人就业问题……

几年来,黄朝耀累计接待来电、来访8000余人次,筹集资金150余万元,帮助上千名退役军人解决实际困难,被大家称为“老兵管家”。

黄朝耀常对协会成员说:“战友们来咨询求助,是对咱们的信任,绝不能让他们带着失望走。”

“黄会长总是尽最大努力帮助退役军人,碰到有困难的退役军人,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鄂城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副会长吴志明说。

黄朝耀每周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足迹遍布鄂城区的大街小巷。有人劝他歇歇,他说:“一声‘到’,一生到,只要我还干得动, 就会继续干下去。”(党员生活杂志全媒体记者 祝璇 通讯员 徐德华 贺新坤)


社区“带兵人”

裴治国,197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退役军人,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党委委员、凤凰社区党委书记,他曾被武汉市委组织部通报表彰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的社区党组织书记,荣获湖北省“为民服务‘好支书’”等荣誉。

在武汉市江夏经济开发区凤凰社区,总能见到一个皮肤黝黑、硬朗挺拔的身影。他充满热情,对社区情况了然于心;他一丝不苟,处理社区事务有条有理;他巡逻时脚步踏实有力,化解纠纷时刚正不阿……

居民们亲切地说:“有裴书记在,社区就有满满的安全感。”裴治国这股铿锵有力的劲儿,正是他将军营热血融进社区烟火的见证。

16载军旅,把为民服务刻进骨血

1997年,安徽农村的少年裴治国怀揣着对军人的向往踏上了北上的列车。18岁懵懂无知的他,只记得父亲——一位老军人的叮嘱:“军人,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成为裴治国辗转各类战场的坚定信念。

在零下30摄氏度的黑龙江,裴治国和战友们爬冰卧雪、守卫边防。回忆那段岁月,他说:“艰苦是真的艰苦,但我不能向恶劣环境低头!”

后来,裴治国转战到湖北汉川军垦农场。他笑着回忆:“本以为告别了冰天雪地,没想到这里‘三个蚊子一碟菜,蚂蝗可以当腰带’。”

刚到汉川没多久,湖北就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水。裴治国和战友们在齐腰深的洪水里奋战了三天三夜。

“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汗水,只知道跟着指令往前冲”,扛沙包的肩膀磨出了血泡,就垫上毛巾继续扛;打木桩的手被震得发麻,换只手接着抡锤。当堤坝终于稳固时,裴治国瘫坐在泥水里,看着身边互相搀扶的战友,突然懂了父亲说的“军装的分量”—— 所谓军人,就是在百姓需要时能“靠得住”的人。

抗洪中出色的表现让裴治国荣立三等功,也让他在199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的16年,裴治国皮肤越晒越黑,心却越练越热;手掌越磨越糙,办事却越来越细。他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两次斩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2013年转业时,裴治国档案袋里的军功章沉甸甸的。但比勋章更重的,是凌晨三点紧急集合时练就的应急反应、野营拉练时帮老乡挑水种下的群众情结,还有那句“为人民服务”的铿锵应答。

转战社区,与居民共续鱼水情

2019年,已经转业到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办事处党政办的裴治国作出一个让身边人不解的决定——到刚成立的凤凰社区担任社区书记。

“总是坐在办公室里,让我这身部队练就的筋骨闲得慌”,裴治国坦言,社区“能直接摸到群众脉搏”,让他十分向往。

“到社区来,我如鱼得水!”裴治国这样形容到凤凰社区工作的心情。他日均在社区“暴走”2万步,晨光里踩着露水巡查楼栋,烈日下顶着骄阳调解纠纷,暮色中伴着路灯查看隐患。居民们看他皮肤黝黑如铁,脚步稳健如板,亲切地称他为“铁板书记”。

作为社区党委的“领头雁”,裴治国也延续了特别能战斗的军人作风。社区办公室每天早上8点准时响起点名声,回顾昨天工作,布置今日任务。有人不适应:“别的社区哪有这么折腾的?”裴治国回答:“部队点名是为了打仗不迷糊,社区点名是为了做事有章法。”

仿佛命运特意设置的考验——刚穿军装一年,裴治国便遇到了1998年抗洪的生死考验;初到社区一年,他又遇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

“就像当年抗洪把后背交给战友,现在我得把社区上万居民护在身后。”他坚定地说。

7个小区、1.6万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只有17人。他连夜画出“作战图”:将小区划分为7个网格“战区”,招募的200多名居民志愿者组成“突击队”, 分设物资配送、门岗值守、应急转运等“战斗小组”。最紧张时,他连续三个月没回过家……

从抗洪到抗疫,同样的生死时速淬炼出同一种担当——人民需要时, 他永远第一个站出来。当社区老人感激地说:“有社区党委在,我们就不怕!”裴治国恍惚看见1998年汉川老乡塞来的瓜果,两份跨越二十多年的信任,在他心头撞出同样的滚烫。

再筑堡垒,带“兵”共守家园

“社区治理不是单打独斗,得把群众变成自己的‘兵’。”裴治国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辖区的三和光谷道小区曾频发物业纠纷。在凤凰社区的指导下,三和光谷道小区率先引入“酬金制”物业服务模式,在武汉开创了住宅物业管理“酬金制”的先河。该模式由业主大会成立公共账号收缴和管理物业费,再根据物业服务质量,采取“正常运营成本+ 固定酬金+绩效酬金”的方式支付给物业公司。

裴治国将这种“ 变治理对象为治理力量”的智慧应用到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他将疫情期间招募的200多名志愿者,发展成“七彩凤凰”服务队,孵化出“凤凰大妈”“三哥和妹”等多支志愿服务队,参与环境整治、小区安全巡逻等工作。

架空层改造是他的又一“创举”。走进藏龙星天地小区红色驿站,新就业群体驿站、儿童游乐天地、老年大学等设施一应俱全,更是开展党组织活动和居民议事的最佳去处。如今社区7个小区的7个红色阵地,被居民称为“凤凰之家”。

除了在凤凰社区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治理“精兵”,裴治国的“带兵之道”还在江夏区不断辐射延伸。去年,江夏区为发挥社区“名书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组建名书记“1+N”帮带团队,开展跨社区、跨街域组团共治。裴治国作为大家认可的“名书记”,积极投身社区书记组团行动,带领团队10余名来自不同类型、不同街道的社区书记,共探治理路径,共破治理难题,引领更多“头雁”共同推动江夏基层治理转型升级。

从军营到社区,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在抗洪里练就的担当,在抗疫中沉淀的温情,化作社区每个幸福安稳的晨昏。裴治国用军装赋予的坚韧,把社区治理的“硬骨头”变成群众的“甜日子”,成就了他心中最珍贵的“军功章”。(党员生活杂志全媒体记者 赵雯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龙丹 祝彪


铁血誓言照亮创业路

吴林宝,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湖北秭鄂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退役后自主创业,广泛吸纳退役军人及党员入职公司,并设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荣获“宜昌好人”“宜昌市最美退役军人”“宜昌市筑堡工程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先进个人”“宜昌市创业创新集结令军创企业代表”等荣誉。

7月25日,长江秭归畔,吴林宝接过湖北退役军人“长江卫士”志愿服务联盟第三届轮值主席的队旗:“身为退役军人,守护长江安澜,我义不容辞……”

在军营,他素质过硬;回家乡,他反哺桑梓;办企业,他情系老兵。无论人生走到哪一站,吴林宝都是一个浑身散发光芒的人,以军魂本色和党员底色,照亮四方。

“金牌保长”革新安保服务

“听我口令,全部都有,向国旗敬礼!”

7月1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吴林宝带领百余名退役军人职工和安保人员,开启了每月晨会中的升旗仪式。礼毕,吴林宝又指挥全体保安开始列队操练。

他将军营的优良作风植入企业管理:纪律严明、执行高效、服务精细。物业项目现场,常见吴林宝示范标准动作,如同当年在连队带兵。

“保安是物业服务的窗口。” 谈及公司的管理模式,吴林宝开门见山,“保安和军人,职责都是保卫安全。我要让军人作风,在物业服务中蔚然成风。”

2015年,退役多年的吴林宝应战友邀请,入职武汉TCL空调工厂工作。凭借当兵时养成的扎实肯干的作风,他很快成为保安经理。怎样才能让保安队伍的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吴林宝依照军营模式,为保安队制定月度早会,包含升旗仪式、操练训练等流程。

“这绝对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提升安保服务的有效模式。”吴林宝介绍,他要求保安在执勤中必须保持“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定期定点巡逻打卡。除此之外,他还让“小保安” 升格为“大安保”,负责督导巡查厂区的应急安全工作。

这些改进措施,让企业的物业服务质量节节攀升,吸引了各方业主前来取经学习。“金牌保长”的名号,让吴林宝在当地物业圈开始小有名气。

2019年,35岁的吴林宝选择回到家乡秭归自主创业,打造一家以退役军人和党员为骨干的“红色物业”。

凭借着超强的执行力和责任感,短短几年,他的物业品牌从零起步,迅猛发展。眼下,公司的服务版图已覆盖8省12城,业主单位达57个,员工队伍壮大至700余人。

“老兵班长”汇聚微光成炬

自2001年进入福建省军区某部队服役后,吴林宝在军营里迅速成长,荣获优秀士兵、优秀士官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

吴林宝退役后返乡,现实却给了他严峻的考验。当过辅警、干过保安、摆过小摊,甚至养过猪、挖过煤、搬过砖,他的青春年华,是在挫折和碰壁中度过的。亏钱赔本,酸甜苦辣,他都尝了个遍。

“只有自己淋过雨,才懂得为别人撑伞。”吴林宝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每天,公司一间15平方米的房间开门最早,关门最晚,这便是秭归首家退役军人公益驿站——张富清老班长工作室。吴林宝常在这里与来访的老兵们促膝交谈。

“家乡的变化虽大,但还有不少乡亲守着薄田过日子。”得知一些退役军人为就业犯愁,吴林宝便暗下决心,要让更多人在家门口或稳定的岗位上挣钱,让退役军人有尊严地再出发,让微光汇聚成炬。

老兵韩炎因公路占地搬迁后,三亩薄田难养高中在读的孩子。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吴林宝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来我公司!我来教你质量监管。”几个月的苦学后,韩炎成了项目部不可或缺的“质检卫士”。

韩炎的故事并非孤例。创业以来,吴林宝深知退役军人的迷茫与不易,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部门牵线下,不仅成立了全县首个“张富清老班长工作室”,还相继打造了秭归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秭鄂职业培训学校。

据统计,吴林宝累计吸纳113名退役军人到自己的物业公司工作,其中4人成为区域级负责人;组织3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吸纳700多人就业,创造劳务收入累计达到5000 余万元。

“脱下军装,我是秭归的儿子; 身为党员,我就该为这片土地扛事。” 吴林宝说。

“应急队长”的家国情怀

7月2日上午,吴林宝换下白衬衫, 穿上迷彩服,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战友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就是要我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身为秭归退役军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的他,发出号召。

1辆货车,载着500件矿泉水、200 件方便面、50箱面包和吴林宝在内的7名退役军人,朝着被暴雨侵袭的恩施咸丰,加速驶去。

在咸丰县城,他们顶着烈日,手持铁锹,争分夺秒地清理淤泥、疏通道路。午夜时分,当清出第一条干净路面时,吴林宝才直起酸痛的腰。沾满泥泞的迷彩服,生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誓言。

这已不是吴林宝第一次“ 逆行”。2020年武汉疫情,他星夜驰援,在抗疫一线奋战60余昼夜;2021年河南洪灾、西安疫情,他又带队冲锋,慷慨捐赠数十万元物资;2023年河北保定洪灾中,他与队友连续徒步十余小时,安全转移36人。

保定市涞水县其中口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感谢信中动情写道:“你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无私奉献。”

英雄,也是家乡儿女。如今,在吴林宝的家乡秭归县杨林桥镇赵家山村,他出资修建的1.3公里的平坦道路,直通村民文化广场。

“乡村振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出资100多万元支持家乡建设,吴林宝还广泛撬动行业资源为家乡招商引资。近年来,他不仅为杨林桥镇经济发展出谋献计,还通过举办招商活动、开展业务交流等形式,帮助土货走出大山。

吴林宝的办公室里,“若有需,召必回”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是他对部队的铁血誓言,更是早已植入血脉的军人本色。(党员生活杂志全媒体记者 孙泽宇 通讯员 令鑫 蒋文 崔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