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生活网消息:襄阳市樊城区人民法院定中门法庭党支部以“红心向党、紫薇花开、法润万家”的党建品牌为支撑,坚持以家庭为本位的裁判理念和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审判原则,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贯穿家事少年审判始终,持续做好“庭外功夫”,以家事审判“小家”联合“大家”点亮“万家”。2022年至今,共审结婚姻家庭类民事案件2255件、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08件,获评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
苦练内功,建强小“家”
坚持党支部建在庭上,6名党员法官(助理)团结一心,着力打造“红心向党、紫薇花开、法润万家”党建品牌。
队伍优质化。将党建工作与家事少年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建+专业”工作模式。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党员先锋行”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配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党员女法官充实队伍,充分发挥女性温蔼、青年共情的力量,注重调整、修复和治疗情感关系,确保家事审判专业化、柔性化。
场所人性化。在现有未成年人保护站、情感修复室的基础上增加亲子会见、心理咨询、情感宣泄、反家暴庇护等功能,满足老弱妇幼等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全面畅通老残妇儿诉讼绿色渠道,实现从立案、电子送达、远程开庭、网上调解等一站式网络诉讼服务,打造群众家门口的“互联网家事法庭”。
庭审专业化。创新庭审“前中后”工作方法,庭前做好审前调解,通过引入要素审查,指导双方签订《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发挥驻庭调解员作用;庭中引导离婚纠纷当事人签订探望权自动履行承诺书,按家庭教育缺位程度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信(令);庭后答疑解惑,主动发出判后寄语、离婚证明书。
深化联动,集合大“家”
念好“+”字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广泛吸纳共治力量参与家事少年纠纷矛盾化解,共绘家事少年保护“同心圆”。
多元解纷,共促家庭和谐。建立“法庭+妇联+社工”党员联调联动机制,提前作为、主动作为。通过群众反映、社工发现、妇联接报等方式及时发现“婚姻家庭裂痕”,借助法官线上指导及时修复“裂痕”,化早化小。修复失败进入诉讼的案件,创新引入党员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多方力量,探寻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将矛盾化解于诉中。截至目前,已诉前化解纠纷113件。
家事回访,延续司法温情。打造集纠纷化解、案后帮扶于一体的司法关怀延伸机制,联合网格员、社工等党员工作者对当事人实行个性化判后跟踪回访机制,了解当事人对裁判文书的履行及情感修复情况。今年以来,共跟踪回访56人,促进家事纠纷实质性化解,做好家事审判工作的“后半篇文章”。
协同保护,推进关爱共建。建立完善“法院+未检”联动机制,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引入检察院支持起诉10余次,共筑未成年人法治保护墙。探索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引入专业党员、专业社工力量,重点关注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及时给予物质、心理帮助,助力健康成长。
源头治理,融入万“家”
坚持让司法服务向前一步,立足专业审判职能定位,创新“党建+”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法院工作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用好“法官工作室”端口。依托定中桥、友谊街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法官工作室,依托社区“党员法律服务群”提供“指尖”服务20余次、“线下”订单式服务10余次。法官入驻综治中心,提供法律建议,指导诉前调解,预防化解矛盾风险。截至目前,参与综治会议10余次。
用好“司法建议”切口。坚持“抓前端、治未病”,针对审判实践中发现的社会治理漏洞,发挥司法大数据研判预警作用,制发司法建议9份,回复率100%;向基层组织发出调研报告3份,以小见大,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全面发展。
用好“法治讲堂”平台。增强人民法庭党建品牌对外辐射能力,通过“法院开放日”、联合主题党日等活动,开展普法宣传。围绕婚姻家庭、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等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采取“法治夜校”“以案说法”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0余次,印发宣传手册10余种1300余册,有效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讯员 杨小雨 米泽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