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做好“下”“外”“深”善治文章

来源:党员生活杂志
编辑:冯然
日期:2024-04-09 15:54:13
点击量:540

编者按:湖北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来,各地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健全基层治理单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党员生活》选编了部分县市区的试点做法,供各地交流学习!

武昌

做好“下”“外”“深”善治文章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一条线”到“一股绳”,武汉市武昌区坚持用好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站稳群众立场,找准群众需求,发动群众参与,“幸福武昌,共同缔造”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背景

干部干、群众看,干部一身汗、群众不点赞,这是很多基层干部的困惑。群众参与热情低,基层治理力量弱,邻里之间普遍现象是“大门一关,百事与我不相关”,社会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缺乏共识、缺乏资源、缺乏动力、缺乏保障,存在着基层治理单元划分不合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覆盖和群众主体全面参与有难度、资源服务平台下沉不够、社区治理合力不足等问题。武昌区“带土移栽”厦门共同缔造治理经验,并从解决群众房前屋后的小事逐步深入,探索深化共同缔造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做法

党的组织和政府服务往“下”走,助力治理“一贯到底”。坚持重心下移,将党支部建在小区上,全区527个小区(片区)灵活划分为25845个“小邻里”,2.5万余名邻里长管起了百姓身边事,248家下沉单位与社区开展共建项目1000余个,5.1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推动党的组织延伸到最末梢。抢抓打造国家级试点机遇,加快构建无差别综合窗口运行标准体系,上线“鄂汇办·武昌旗舰店”,探索武昌特色“自助办”“就近办”应用场景,让群众办事体验“优起来”。

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往“外”走,推动服务“一统到边”。做实群团组织建设和“五社联动”机制,推动群团组织扎根社区,向小区延伸,孵化社会组织2325家,推动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探索楼宇自治机制,实现50座甲级商务楼宇党建全覆盖,成立楼宇理事会,共谋共建“共享停车”“白领食堂”等项目,实现“竖起来的社区”共治共享。深化新就业群体引领关爱机制,打造15个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创建商户暖“新”联盟、新就业群体友好型商圈(街区)。

居民协商共建共治共享往“深”走,实现居民自治与政府治理“一体融通”。完善民意表达和回应机制,形成“小区治理月月谈”“睦邻议事会”等务实管用的共商共议机制;依托“民呼我应”平台,开发试点群众诉求办理“一单直达”,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探索群众参与机制,鼓励居民筹资筹劳,形成了“三微三治”、共同缔造工作坊、积分管理等有效做法。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组建6000余人的“平安合伙人”队伍,整合各方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起,成功调处率达99%。

启示

武昌区深刻把握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充分认识到“为了人民更要学会依靠人民”,通过优化治理单元、转变治理方式、转变治理主体来破解治理难题。

依靠人民,要推动治理单元由“管理”到“共治”转变。要形成共同缔造的体制机制,避免政府的管理服务和居民自治“两张皮”,首先必须精准定位治理单元,在共同空间、共同利益基础上凝聚共同精神,让居民有适当的“自治”空间,实现居民自治与政府管理有机融合。在治理单元内,通过建强小区综合党委,完善积分兑换、服务回馈、社区直评等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党员参与治理内生动力,以党员“公转”带动群众“自转”。

依靠人民,要推动治理方式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纵向到底的单向管理。武昌区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要解决群众问题,必须通过创新群众参与机制、激发群众参与活力,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政府决策,并到群众中广泛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共同行动,以“民声”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