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在被称为“中国菜籽油之乡”的沙洋县,80 万亩油菜花海在江汉平原上铺展开来。微风拂过,掀起层层金浪,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轮廓。
近年来,沙洋县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实现从“一朵花” 到“一条链”,从“传统田”到“富民业”,党旗红与油菜金交相辉映,绘就了“支部强、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暮春时节,江汉平原腹地的沙洋县被油菜花海染成一幅流金画卷。阡陌纵横,田畴似锦,农舍点缀其间,宛如世外桃源。
作为“中国菜籽油之乡”,沙洋县坚持党建引领,将传统油菜产业升级为集种植、加工、旅游、生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把党旗插进油菜花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如今,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金色花海不仅催生了50亿元的综合产值,更让400万名游客走进田园、5.8万名农户牵手市场,一朵油菜花正绽放出乡村振兴的绚丽图景。
支部联农 荒田生金
四月的沙洋大地,曾集镇张池村6500亩油菜迎来结荚期。62岁的村民构月军蹲在田埂上,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饱满的荚果:“我种了一辈子油菜,过去最怕根肿病,现在大伙儿种的品种能抗病害、产量高,光卖菜籽一年就多挣3000元!”
作为全国油菜种植大县,沙洋的油菜种植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沙洋地处江汉平原北端,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是长江流域最适合种植油菜的区域之一。”沙洋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如今这片土地上,80万亩油菜不仅是丰收的底色,更成为群众增收的“黄金产业”。
张池村党支部书记康成雄翻开一本泛黄的账本,里面记录着2016年的困境:“当时根肿病肆虐,村民谈‘油’色变,村里良田多有撂荒。”
关键时刻,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由村“两委”和党员带头流转闲田,试种能够抗根肿病的新品种。村“两委”挨家挨户算清经济账:合作社统一供种、统防统治,亩产保底250斤,每亩地比自家单打独斗多赚100元。
党员涂维华带头流转25亩土地,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次年春天,他的试验田迎来丰收,油菜亩产达300斤,比传统品种多收80斤,金灿灿的菜籽点亮了村民的希望。
“党员能种成,咱也一定行!”看到涂维华家的丰收场景,村民们纷纷找到村党支部要求入社。
眼下,张池村8432亩耕地中,油菜种植占比近80%。村民每亩年租金收益500元,加上务工收入,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
党建引领下,沙洋县各村党支部变身“联农带农”桥头堡——
李市镇邓洲村党支部引进高油酸油菜品种,采取“订单农业”产销模式,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购销链条,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卖出菜籽,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和收益逐年递增。
毛李镇三坪村党支部则探索出“五统一分”生产服务模式,通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实现“统一购种购肥、统一机耕机种、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分户管理,总体亩均成本降低120元。
“党支部搭台,群众唱戏,把‘农闲田’变‘效益田’,便利又增收。”三坪村党支部书记肖勇说,他们村3468 亩农田,每年节约成本30多万元。
五里铺镇显灵村更是通过整村流转冬闲田,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与市场主体签订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同时引入五洋农机合作社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亩均成本降低60%。
“过去怕种、愁卖,现在大伙儿跟着支部干,油菜花成了‘致富花’。” 显灵村党支部书记王震说。
科技赋能 增产增收
在张池村沙洋油菜科技小院实验室,一批水稻幼苗正在培育中,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盛倩男正深情专注,仔细察看水稻的根系长势,探索稻油轮作粮油兼丰的科技密码。
这座于2011年挂牌成立的小院,见证了沙洋油菜从“低效益”到“高品质”的蜕变。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但前些年,受生产成本高、产出效益低等因素影响,国内传统“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种植面积连年下滑。2015年,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锐减127 万亩。2015年至2017年间,沙洋油菜种植面积一直在60万亩徘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面对油菜产业之忧,沙洋与被誉为“世界杂交油菜之父”的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合作,在全省率先试种高油酸油菜。
高油酸油菜看上去和传统“双低”油菜差不多,但油酸含量更高,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深受市场青睐。
院士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新品种,更是一整套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方案。沙洋县携手华中农业大学,建立院士工作站、沙洋油菜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沙洋油菜科技小院,为政产学研融合、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发展平台。
“最初村民担心新品种‘水土不服’,我们就把实验室搬到田埂边,让农民真真切切看到新品种带来的变化。”科技小院校外导师徐维明回忆道,团队在张池村建立试验田,从土壤改良到田间管理全程记录数据。
沙洋县构建“政府+科研+企业+ 农户”四方协作机制:政府统一采购高油酸油菜种,向连片种植300亩以上的大户提供“以奖代补”;联合本地油脂加工企业开展“订单种植”,以兜底收购稳定农户的收益预期。
通过统一供种、统一采购的模式,沙洋县农民种植高油酸油菜,每公斤油菜籽增收2元至3元,亩均增收超过300元,极大提高了本地农民的积极性。
此后,沙洋县的油菜种植面积开始不断回升,越来越多农户主动种植。全县油菜籽种植面积达80.3万亩,其中高油酸油菜种植面积达22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油酸油菜种植基地。
现在的科技小院不仅是科研阵地,更成为技术推广的“ 桥头堡”——37名博士生、研究生常年驻村扎根田间,累计开展知识讲座、技术观摩等“田间课堂”100余场,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
张池村种植大户康水英对此深有体会:“今年3月,我家有两块田的油菜长势矮小,多亏了小院的鲁剑巍教授带着学生连夜取土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补肥后,油菜很快就长起来了。”
科技赋能,激活增收密码。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科研成果,正通过科技小院这座“桥梁”,从实验室走向千万亩农田,为农户带来真真切切的收益。
生产提质 “链”动效能
走进曾集镇龚庙村,湖北绿悠源家庭农场的加工车间里,酱菜发酵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负责人王胜兰正忙着查看新一批酱菜的发酵情况:“今年第一季度生产酱腌菜2万瓶,销售额近20万元。”
2019年,王胜兰瞄准家乡的油菜薹深加工,决定返乡创业,成立湖北绿悠源家庭农场。依托周边的冬闲田资源,种植“油蔬两用”油菜薹,开发瓶装酱菜、袋装鲜菜薹等农产品,带动周边近50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下一步,村里鼓励发动周边村民来领苗自种,农场包回收菜薹,村民的亩均收益能达到3000元左右。”谈及未来发展,龚庙村党支部书记龚金龙脸上洋溢着笑容。
王胜兰的尝试,也是沙洋油菜加工产业突围的缩影。十年前,我国油料加工综合利用率仅20%,湖北虽为油菜大省,却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2021年,全省近千家加工企业中,年销售额过2亿元的仅2家,“沙洋油菜籽”长期以原料形式外销,附加值极低。
如何让高油酸油菜发挥更高的经济价值?更高端的加工生产线是关键。2020年,湖北荆品油脂有限公司落户沙洋,建设年产20万吨的高油酸菜籽油生产线,引进国际先进的精炼设备,并攻克油酸保留技术难题。一壶壶优质的食用油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走向全国、奔向全球。
“2021年,这条生产线上生产的首批‘农谷壹号’高油酸菜籽油上市即热销,500毫升装售价近百元,是普通菜籽油的5倍。”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如今,公司满负荷生产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利税2亿元以上。
从田间到车间,从原料到精品,不只是生产食用油,饲用、肥用、蜜用……沙洋县正通过开发多种加工方式,持续提高油菜产业的综合利用率,让一株株油菜“浑身是宝”。
襄河食品公司依托高油酸油菜花海发展蜂产业,生产的高油酸油菜花蜜远销欧美30多个国家;荆门环星循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油菜秸秆粉碎,经过加工产出塑木型材;在汉江牛业发展公司的车间里,油菜被加工成了优质青饲料……
一株油菜串起一条产业链。沙洋县通过提升质量、树立品牌、强化特色不断强链,油菜加工产值达25亿元,成为全国优质油菜集中度最高、双低化率最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最高的县,“中国油菜籽加工第一强县”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花海经济 文旅破圈
“既能欣赏美景,又能学习农耕文化,这样的旅游太有意义了!”3月23 日,2025年湖北省油菜花节在沙洋盛大开幕,在主会场张池农耕文化体验园里,游客王女士正带着孩子体验古法榨油。
油菜花节现场,载人飞艇鸟瞰花海、长城坦克巡游花田、“厚道荆门” 创意景观……一系列创新活动吸引400万名游客打卡,旅游综合收入达20亿元。
作为张池村第一个开办农家乐的老板,农户唐万勤见证着村里的变化:“10年前一天也就接待一两桌客人, 现在每逢花期,家家都爆满,有时还需要提前预订,连83岁的王大爷卖韭菜粑粑都能日入千元。”
文旅融合催生“美丽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各村党组织也纷纷化身“文旅规划师”。
张池村党支部整合23个产业大棚,打造“果蔬采摘+农耕体验”综合体,游客不仅能赏花海,还能体验葡萄采摘、火龙果认养、古法榨油等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曾集镇党委和五里铺镇党委则将两镇八村的花海景观串联,推出“花海骑行”“花田露营”等10条精品线路,带动沿线30家民宿、60户农家乐年均增收10万元。
“沙洋的油菜种植史,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农耕文明。”步入位于沙洋县启林大道的中国沙洋油菜博物馆,馆长罗兰正向游客讲述着沙洋油菜文化的前世今生。
这是全国首座以油菜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文字、影像等多种形式,展现油菜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湖北科普旅游示范景区,也成为展示沙洋油菜产业的一个窗口。
从田间到舌尖,从科研到市场,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沙洋的油菜花产业在党建引领下实现华丽转身。这片滋养着5.8万农户“钱袋子”的金色花海,正在江汉平原书写富民强村的新篇章。(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李寨懿 陈星 胡依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