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村位于广水市北部山区,版图面积12.8平方公里,现有村民655户共2556人,党员68人。2022 年,关店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累计负债40余万元。因集体经济薄弱,2021年村党支部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在群众中“直不起腰、抬不起头”。
自2023年起,在村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关店村以“小香菇”撑起“共富伞”,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大关,创造产值近2000万元,带动115户菇农年均增收超10万元。关店村用两年时间探索“关店模式”书写“关店奇迹”,展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实践探索
(一)科学确立主导产业,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
人们常说,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看“顶梁”。关店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参加省市培训、外出考察学习,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关店村与先进村的差距。在党员大会上,李绪强说:“现在我们党的政策这么好,如果不抓住机遇发展产业,让集体经济增长、群众增收,继续当‘维持会长’,自己这个村书记当着也无味,一定要为关店村找到一条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怎样琢磨?李绪强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村干部、党员、致富能手、返乡能人的意见建议。经过反复琢磨研究,产业发展就是要做好“土特产” 文章,关店村要坚定不移地发展香菇,不能丢弃这个传统优势产业。
为什么这样选择?关店村地处山区,气候适宜,湿度适中,日照时长适宜,绝佳的自然环境让菇朵生长时表面“开花”,纹如刀刻,洁白如玉,是菇中珍品。在长达40 年的香菇种植实践中,菇农积累了大量的实用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2022年以前,关店村全村香菇常年种植保有量仅8万棒,农户平均种植3000棒,单棒平均收益仅7元至8元。农民很辛苦,也挣不到多少钱,村集体则没有一分钱的收入。由于香菇种植存在“弱、小、散”等问题,关店香菇产业规模多年以来徘徊不前。把原因分析透彻后,众人达成共识,由村党支部领办、党员带头,大力推进“集中制棒、分户种菇”和“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扩大香菇种植规模,推动香菇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发展,让香菇产业铺就村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二)发动群众全员参与,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产业发展就是要始终想着为了谁、依靠谁,要把村民组织起来,把人才吸引回来,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抱团发展。
要把村民组织起来,就要解决菇农在种植过程中劳动力紧缺、采购原材料质量难鉴别、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关店村将智能装备等新质生产力要素融入传统的香菇种植,提高质量和效益,让菇农成为产业链上的受益者。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组织村民参与制定香菇产业发展规划、机器设备原材料采购等工作,切实将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参与者。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头雁”带头干。李绪强带动村里5名党员、群众共同出资100万元当作启动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和粉碎机、装袋机等机械设备。开展规模化、机械化集中制棒,菌棒成本由原来的每棒5.7元降至每棒3.8元。经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决定,村集体盈利20%、菇农受利20%,以每棒4.56元出售给菇农。菇农不仅降低了1块多成本,而且解决了劳动力紧缺、采购原材料质量难鉴别等问题。清晰的收益对比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纷纷报名加入香菇种植队伍。
2023年,关店村集中制棒66万;2024年集中制棒105万,均被村民抢购一空,带动菇户由原来20余户,到2024 年增长到115户。因为太抢手,在2024 年,李绪强把自己认购的1万棒让给一户村民4000棒,自己只种了6000棒。
脱贫户王茂家已80多岁,儿子10年前去世,儿媳妇是外地人,身材矮小,拉扯着两个女儿,面对困难生活儿媳妇嚷着要回娘家谋出路。2023年,王茂家带着儿媳妇种植3000棒,纯收入4.3 万元;2024年增种至1万棒,纯收入10 余万元。“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不会离开关店的!”他儿媳妇逢人就说。
看到村里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唐梅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发展香菇产业。越来越多的本村在外人才看到家乡发展的机遇,看到了香菇产业发展的潜力,先后有100余名创业青年回村种植香菇或从事与香菇产业有关的工作。
(三)创新经营管理机制,解决好如何干的问题。
关店村以干求助,两年多时间获得金融助农资金、乡村振兴产业衔接资金、移民资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共计50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800平方米、制棒车间1500平方米,购入栎木粉碎机、搅拌机、自动袋装机、高温灭菌柜等设备30余台(套),搭建5条自动化香菇菌棒生产线,具备日产3万棒的能力,为菇农提供“制作菌棒、高温灭菌”一站式服务,不仅降低生产成本, 还提升了种植效率。菇农轻松从“千袋菇”迈进“万袋菇”行列。
产业发展势头起来了,究竟谁来经营?怎么经营?如何才能保障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2022年9月,关店村在党员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打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升级版,挂牌成立由村集体控股的经济组织——广水市顺胜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按照法定程序担任了董事长。在李绪强的带动下,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技术骨干不计个人报酬,“5+2”“白+黑”参与公司运营。公司实行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建棚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制袋、统一财务管理的“五个统一”经营模式,为村民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香菇种植社会化服务,推动香菇产业朝着标准化、集约化方向迈进。
关店村依托顺胜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每年每亩60元的价格,流转村内抛荒地、闲置地126亩,建设具有点菌隔离、抗自然灾害、调节温度湿度的现代化养菌外棚,以每平方米5元的价格租给菇农使用。为更广泛地撬动民间资金投入香菇种植,调动菇农深度参与产业链积极性,确保香菇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养菌内棚及养菌架由菇农自行出资搭建。目前,关店村已搭建香菇大棚1.63万平方米,种植规模在2024年突破“百万棒”。
(四)培育能人示范引领,解决好不会干的问题。
香菇种植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一个技术活。从原材料采购、制棒配方、消毒养菌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为了让更多村民掌握香菇种植技术,村党支部邀请种植能手曹猛担任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全面负责技术把关。
曹猛40岁出头,于2017年返乡,接过父亲种香菇的“衣钵”当起了“菇三代”,有丰富的香菇种植经验,他种植的香菇,每棒纯利润达到17元—18元,大伙都佩服他精湛的种菇技术。
原来农户自主制棒,具有棒料配比不科学、混合不均匀、套袋技术落后、菌棒烘干时间长、温度难掌控等问题,导致制成的菌棒质地不均匀、出菇量低、易感染杂菌。曹猛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适合本地香菇种植的标准菌棒的棒料配方:一根标准菌棒重4.25公斤,由3.75公斤栎木碎、0.45公斤催化发酵用的麸皮、0.2公斤避免菌袋感染的石膏构成。将配比好的棒料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然后直接进入自动袋装机中套袋,最后放入高温灭菌柜中进行165摄氏度的高温消毒36个小时,以确保每一根菌棒的标准化。在点菌工艺方面,将原有的“四面四孔” 点菌法优化为“三面九孔”点菌法,极大提升了每根菌棒的出菇量。
2023年,关店村党支部将曹猛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目前已成为预备党员。村党支部组建“党员+技术骨干” 志愿服务队,开展“我为菇农办实事” 活动,从点菌、搭内棚、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为菇农“手把手”教学,保证每一位菇农都能掌握香菇种植技术。建立“香菇产业链”微信交流群,随时随地为菇农答疑解惑,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菇棚的浇水、通风、控制温度与湿度等进行实时提示。每月举办“讲菇事” 院场会,充分听取菇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香菇产业链发展流程。
为了让菇农对统一制成的菌棒用得安心、种得放心,由曹猛负责牵头, 公司制定了严格的菌棒质量售后制度: 菇农购买的菌棒出现套袋不紧、内外袋破损、受杂菌感染等问题,坏棒率在4%以内的,由公司为菇农替换全部坏棒,每根菌棒收取0.5元的返工费;坏棒率达到4%以上的,由公司为菇农免费替换全部坏棒。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保证菇农对公司统一制成的菌棒用得安心、种得放心,同时也倒逼公司提高制棒品质。
(五)拓展市场销售渠道,解决好卖得好的问题。
“世界香菇看中国,优质好菇在随州”。关店村坚持党建赋能、品牌赋能、文化赋能,抓住“特”“质”两字做文章,擦亮关店花菇名片。2024年关店村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湖北省第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关店花菇荣获“第17届国际森博会金奖”,关店花菇实现了从“不愁销”向“卖得好”转变。
关店村依据香菇大小细分市场,打造出极具特色的三大品牌。“菇奶奶”系列为大个头花菇,单菇直径5— 8厘米,重量超5两,尽显大气;“小菇妈”系列花菇大小适中,直径3—5厘米,重3—5两,菇伞圆润,裂纹自然, 菌肉厚实,宛如成熟女性般韵味十足; “俏菇娘”系列花菇小巧玲珑,直径2—3厘米,重1—3两,惹人喜爱。各系列凭借独特卖点,精准对接不同消费群体,香菇干品价格翻了一番。
关店村定期组织开展香菇采摘体验活动,让鲜香菇每斤售价可达30元。2024年关店花菇在第17届义乌国际森博会上,一个香菇菌棒产出的花菇更是卖到98元。 广东、浙江等广水商会举办活动时,播放关店花菇宣传片,并将关店花菇作为伴手礼。在广东佛山发展较好的老板杨泉源,回到关店村创办电商,通过电商平台推介关店花菇,每日线上销售干菇500余斤,价格提升20%左右。
郝店镇党委组建香菇链党委,构建“1+4+N”的组织架构,以党建为纽带建立香菇市场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广水市乡投集团、武汉市餐饮协会,全力打造香菇集采平台。该平台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对外紧密对接协会,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对内深度联结菇农,保障源头供应。平台秉持优质优价原则,构建高效流通体系,实现即买即售,有力保障村集体与菇农双增收,切实让菇农种得安心、卖得舒心。
(六)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好分蛋糕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的增值收益。关店村党支部引导广水市顺胜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将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法定程序写入公司章程,并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构建菇农与村集体利益共同体,促进产业增效、菇农增收、集体增强。
2024年,关店村集中制棒收入79.8万元、香菇大棚租金收入14.5万元、出售原材料收入8.8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计103.1万元。经村“两委”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以及公司董事会反复磋商,制定了“33355”的收益分配机制,即:公司收益的30%作为发展公积金提取,用于公司扩大再生产,30%用于村级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建设,30%用于村民分红,5%用于积分制奖励,5%用于困难救助,帮助脱贫户、监测对象、低保、五保、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这样一来,既留足了后续发展的资金,又保障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村里还设立了公益性岗位以及制棒、接种等近10种劳务用工岗位,每年带动村民就业2000余人次,发放劳务工资近30万元。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发展动力更足了。
集体经济有效益,服务群众有底气。近两年,关店村利用公司收益资金,组织村民硬化2条道路、整修2口塘堰、修建花菇文化广场等,打造良好人文环境,既为香菇产业发展筑牢“硬设施”,也为乡村振兴提升“软实力”。
按照市里出台的文件精神,可按当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进行奖励。通过讨论,明确公司在发展公积金中提取5%—10%作为奖励资金,对村干部进行奖励。村干部有了奖励,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
(七)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解决好不出事的问题。
关店村牢记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政策性资金不违规和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健全“三方监督”“产业四议”“五章联督”机制,强化公司运营管理、产业项目管理、财务监督管理,助推公司行稳致远,产业蓬勃发展。
健全“党支部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公司监事会监督”三方监督机制。结合“四议两公开”,不断规范公司设置和运行过程中的议事决策流程,促进公司合法合规、高质高效运行。鼓励广大村民通过股东会、监事会等组织平台和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等议事平台参与公司经营管理过程,畅通群众对公司发展成果管理和监督的渠道。
健全“产业四议”机制。执行董事提议:由公司执行董事结合本地实际,在了解市场行情的基础上,提出香菇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种菇能手面议:注重虚心向本村种菇能手取宝问经,面对面一起共谋香菇产业发展思路。股东代表商议:组织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对选项是否科学、发展是否持续、效益是否高质进行商议。股东大会决议:公司股东会议根据选项的优质性、市场的稳定性、效益的最大性,通过举手和投票方式表决。
健全“五章联督”机制。聘请第三方财务公司负责公司财务管理,由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共同推荐人员对公司的财务进行监督,成立5人财务监督小组,严格审核开支,完善报账流程。公司全部开支必须经财务监督组5名成员签字盖章后方可报账,对5000 元以上的大额支出必须先报镇“三资”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方可开支;所有收入均通过扫描公司二维码或对公转账形式入账,杜绝小金库。财务监督小组每月审核公司财务账目,审核签字后公示公开,确保公司账目公开透明、规范管理。
几点启示
关店村从零开始,探索出一条集原材料采购、统一制棒、分户种菇、产销融合的香菇种植产业链,让香菇成为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总结和提炼关店村香菇种植全产业链发展路径的做法和经验,有助于为其他乡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对推动共同富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党建引领,盘活优质资源。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确保村党组织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村党组织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以村党组织为主,统筹用好每一笔政策、项目资金,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刀刃上”;以村党组织为主,以村集体控股的经济组织为抓手开展产业发展工作,确保最终获得的收益归于集体、用于群众;通过村党组织为主导、村集体资产出租入股、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党员致富能手带头参与的形式,扩大产业规模,增加集体经济收益和群众收入。
(二)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群众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探索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如“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等新型经营模式,提高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群众主体,意味着让群众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共享发展成果,这不仅能够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能够激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村集体经济建设中来。要始终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各个环节,注重让利于民、让惠于民,同时引导群众共同出资出力,最终达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三)坚持党员先行,带动村民共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始终是群众致富路上的“先行者”。党员干部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和示范引领,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致富的目的。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让党员干部先“挑担子”,先行先试,不断实践探索,为群众蹚出一条产业致富路。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发动党员干部全程参与,积极学习探索,让党员干部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成为引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路人”。(随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尚勇 刘航 许宗涛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