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炎良,1968年生,中共党员,咸宁市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他从“门外汉”起步,成长为猕猴桃种植能人,打破种业“卡脖子”困局,培育出多个优质猕猴桃品种,带领果农走上致富路,被果农亲切地称为“农民科学家”“猕猴桃大王”。先后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好人”等荣誉。
四十不惑,他辞去稳定工作,一头扎进猕猴桃田地;三赴新西兰“取经”,翻山越岭寻找野生良种,誓要打破种业“卡脖子”困局。作为赤壁市的一名农业技术员,袁炎良用满满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在藤架间续写着乡村振兴的“猕”香传奇。
袁炎良向农户传授猕猴桃的授粉经验
不惑之年“归零”转行
暮春时节,阳光正好。在赤壁市官塘驿镇西湾村猕猴桃基地,一簇簇淡黄色的猕猴桃花在藤蔓上竞相绽放。正值猕猴桃授粉的黄金时节,工作人员手持工具穿梭在藤架间,小心翼翼地进行人工授粉。
“你们要是看到未完全授粉的花朵,要及时补授。”指导其他人授粉的是袁炎良。谁能想到,这位果农心中的猕猴桃专家,曾经是个与农业毫不相干的“门外汉”。
2008年,40岁的袁炎良做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听说家乡要新建五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他辞去水泥厂生产主管的稳定工作,加入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投身猕猴桃种植。
赤壁是中华猕猴桃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小时候,袁炎良经常去山上玩耍,山林间酸甜可口的猕猴桃,是他童年的珍贵记忆。家中自留地种满了果树,也让他从小就热爱植物、热爱自然。
看他做事认真、为人靠谱,管理经验丰富,猕猴桃基地负责人希望将项目交给他管理。尽管袁炎良喜欢果树,但此前的工作从未与农业技术沾边,该如何胜任?
“你阅历广,基层工作经验丰富, 这也是振兴家乡猕猴桃产业的一个好机会!”亲戚的一句鼓励,点燃了袁炎良心底的火苗,“搞农业是苦,但是能让土地生金,带领百姓致富,我得试试!”
一开始,袁炎良负责流转土地,带着工人们干农活儿。“入一行就要钻一行,只搞生产、不懂技术是不行的!”白天,他跟着老师傅们穿梭在果园,虚心请教种植技巧;夜晚,他挑灯研读相关书籍,恶补专业知识。
袁炎良还积极参加行业培训,不放过实地考察交流的机会。两年下来,他把全国主要的猕猴桃种植区都走遍了。每到一处,他都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回来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总结分析。凭借不懈的努力,袁炎良逐渐从“门外汉”成长为基地的技术骨干。
漂洋“取经”的震撼与觉醒
2012年,袁炎良随公司领导赴新西兰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当地果园里整齐划一的树式培养方式、高度机械化操作流程、精细化喷灌系统、严格到克的果实筛选标准,都让他深受震撼。他深刻感受到了国内外猕猴桃种植的巨大差距:“人家的果园像半自动化工厂,我们还在靠人工粗放地种植管护。”
回国后,袁炎良立刻对基地进行调整。从改造喷灌管道、更换喷头,到整改果园道路以方便机械作业,再到对果树进行系统修剪整形,每一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力求让基地向国际标准靠拢。
袁炎良深知,一周走马观花式的学习远远不够。他积极争取,获得了去新西兰佳沛公司农场学习一年的机会,但农场仅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酬劳,这期间所有的开支必须自费。在家人的支持下,2014年12月,袁炎良带上一名研究生再次前往新西兰,开启深度学习之旅。
“要想赶超进口猕猴桃,还得下狠功夫!”这一年,他像普通果农一样在农场劳作,从抹芽、绑扎、授粉、采摘,到开农机、通宵值班、给蓄水池清淤、掏下水道,他不怕脏不怕累,不放过任何学习细节。
在这个过程中,袁炎良不仅掌握了更先进的种植技术,还了解了新西兰果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明白了整形、疏果、植保等环节对果实品质的重要性。
2018年,袁炎良第三次前往新西兰,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在新西兰皇家植物园,他看到一棵猕猴桃树的照片,百感交集——1904年,几粒来自湖北宜昌的猕猴桃种子,被带回新西兰后生根发芽,从此改写了新西兰的农业史。袁炎良看到的就是那批种子在新西兰繁育出的第一棵猕猴桃树的照片。
“新西兰的猕猴桃源于中国,中国的气候、地理条件比新西兰更适合猕猴桃生长,同样的品种在中国长出来的果子糖分更高,但新西兰猕猴桃的知名度却远超中国猕猴桃,价格往往比中国产的贵十倍还不止。”袁炎良暗下决心,一定要证明中国的猕猴桃不比国外的差。
回国后,他想方设法提高果园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化种植水平,带领基地先后通过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出境果园认证等多项国家(国际)认证,为赤壁猕猴桃拿到了进军国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袁炎良在猕猴桃育苗大棚内指导同事嫁接苗抺芽
翻山越岭寻找“中国芯”
“新西兰猕猴桃的‘祖宗’在湖北!与其花高价买外国公司的品种授权,不如我们培育出自己的品种,让中国猕猴桃有自己的‘芯片’!”
2018年从新西兰回来后,袁炎良萌生了育种的想法,先后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翻山越岭寻找野生品种,神农架、幕阜山、武陵山等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脚步。
寻种之路漫长而艰辛,充满着困难和危险。山路坡陡难行,荆棘时不时划破衣服和皮肤,蚊虫叮咬更是家常便饭。
有一年盛夏,袁炎良在咸宁通山的深山里寻找猕猴桃,突然遭遇马蜂袭击,他和同行人都被蜇伤。加上中暑头晕,他不小心一脚踩空,从十几米高的坡上滚下来,跌到山窝里,好在有惊无险,只有脚踝崴伤。
在宜昌秭归寻找野生红心猕猴桃时,大雪纷飞。他和同伴在茂密的森林中艰难前行,爬了三个多小时才找到目标植株,后来发现棉衣里面的衣服都汗湿了。不顾山路崎岖,不畏悬崖峭壁,夜里搭起简陋的帐篷,渴了就喝山间的泉水,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干粮……历经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袁炎良终于在一片隐秘的山林中,发现了心心念念的野生红心猕猴桃原生种苗。那一刻,他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多年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袁炎良据此培育出先沃7号、8号两个红心猕猴桃新品种,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为公司储备了重要的“中国芯”。
目前,他培育出包括红心、绿肉、黄肉等8个优质猕猴桃品种,其中6个高品质的猕猴桃品种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授权。
甜“猕”产业助农致富
在赤壁果农眼里,袁炎良是个“发明狂人”。迷离授粉机、采果平板车、抗风避雨棚……多年来,他结合实际种植经验,研发制作出一系列实用“神器”,取得51项实用新型专利。
“袁总,跟您请教一下,果品出库货架期不长,已经开始腐烂了,怎么解决?”“早上叶片还支得好好的,怎么太阳一晒叶片都蔫了?”“我们猕猴桃要嫁接了,能不能帮忙找找技术工?” 袁炎良的手机平时总是响个不停,不断有人致电咨询猕猴桃种植相关问题。
作为一名党员,袁炎良在服务公司之余,也热心帮助果农。他深知,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只有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成功。遇到他人求助,他总是有求必应,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技术和经验。
也有农民一开始对袁炎良这个非科班出身的技术员心存疑虑,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他为果农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从植保方案的制定,到授粉、嫁接服务,再到信息咨询、农资代购,都亲力亲为。
随着名声越来越响,袁炎良的技术指导足迹遍布全省,先后带领130 多名果农走上了种植猕猴桃的致富路,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农民科学家”“植物医生”“猕猴桃大王”等。
2023年,袁炎良当选为湖北省猕猴桃协会会长。上任后,他积极推动行业内交流合作,将肥料商、农药经销商、设备商、果品经销商等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吸纳为会员单位。他还组织开展大型培训活动,不定期邀请专家授课,提高果农的种植水平。
“30多年前入党的时候,我想的是带领全村致富;现在,我的目标是带领赤壁、咸宁乃至全省的果农,赶上并超越新西兰的种植技术水平,共同打造湖北猕猴桃的金字招牌,同时也让更多农民朋友通过种植猕猴桃实现致富增收。”对于未来,袁炎良充满信心。(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王晓丹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熊常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