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丨组织有力 干部有为 问题有解——看咸宁基层组织建设一年间的实干与跨越

来源:党员生活杂志2025年11月上
编辑:王晓丹
日期:2025-11-04 17:12:25

编者按:

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北考察。5日上午,总书记来到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就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富民产业、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为群众排忧解难等作出重要指示。

一年来,咸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近日,《党员生活》报道组赴咸宁,以潘家湾四邑村为起点,深入咸安、通城等多地农村采访,实地感受桂乡逾千年、桂香今更浓的蓬勃气象和升腾气场,推出本组报道,敬请关注。

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湖北日报通讯员卢建 供图)

背靠幕阜山、面朝长江水,咸宁自古是荆楚通赣粤之咽喉,于中部崛起版图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金秋时节,桂香漫城,稻菽翻浪,一列列冷链货车沿着武深高速疾驰,把田野的芬芳送进万家厨房,也把“中国桂花城”的丰收喜悦写满鄂南丘陵。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咸宁市嘉鱼县考察,从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到四邑村养老驿站,一路看甘蓝长势、问产业发展、访“一老一小”,为当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锚定方向、擘画路径。

殷殷嘱托催奋进,桂乡砥砺展新卷。一年来,咸宁市以总书记考察重要指示为行动指南,从四邑村的“一亩方塘”延展至全市的“千顷澄碧”,围绕“组织强、治理优、产业兴、队伍硬”系统发力,让桂乡大地焕发“一年开新局”的蓬勃生机。

强基,把“根”扎进湾组里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言犹在耳。

“以前找村干部要跑两三里地,现在中心户长天天在湾里转,有事随口说、当场办。”四邑村村民李琴凤的真切感受,正是咸宁推动基层组织体系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有为”的生动缩影。

聚焦破解基层党组织“有没有、全不全、强不强”突出问题系统施策,咸宁扎实筑牢基层党组织“末梢根系”,构建“村一组一户”三级组织架构。

“三级架构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建在田埂上、农户里。”嘉鱼县委常委、潘家湾镇党委书记周湘波说。

在潘家湾镇肖家洲村,党员中心户长田上家带领20户村民清理淤塞多年的排水沟,带动全村自发参与,昔日“臭水沟”变成“清水渠”。四邑村二组中心户长周明煌闻“汛”而动主动巡逻排查,发现农田积水隐患后及时开闸排涝,保住了村民数百亩蔬菜田。

四邑村6个湾组均成立党支部,支部书记兼任小组长和湾组理事会会长;从有威望、有公心的老党员、致富能手中推选46名党员(群众)中心户长,每人联系10—20户群众,明确政策宣传员、群众组织员、邻里关爱员等“六员”职责。

组织到户,服务到人。中心户长高效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村党组织第一时间响应,实现“每户有联系、每组有骨干、每个湾有党组织”,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在崇阳县西庄村,村党支部书记熊存志依托“一员两长”(党员+小组长+中心户长)收集诉求500余件,化解积压多年的房屋裂缝纠纷,重塑村级公信力。

截至目前,全市已在村民小组、自然湾建立党组织2041个,选配中心户长1.5万余名,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变成联系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基层组织力由此根深叶茂。

“基层探索”与“高位推动”并举,让基层“好点子”转化为实策“金钥匙”——

省市县三级统筹力量,带着政策“工具箱”下沉四邑村,既当“施工队长”又当“改革探头”,着力补齐组织建设短板、提升组织工作效能,探索可复制的乡村发展路径。

咸宁市委组织部沉到村、社区等一线抓调研调度,总结提炼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五好”标准,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清晰指引。

全市6名县(市、区)党委书记分别联系1个重点乡镇,延伸选取2个关键村靶向突破,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善治,把“题”解在心坎上

走进四邑村,村容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曾经的卫生死角变身小微景观,处处透着清爽宜居。

一年来,村干部带头干、村民跟着上,从清理环境杂物到修整公共设施,众人齐心动手,让家园既有“颜值”更有“烟火气”。

在新合村湾的一场“村湾夜话”上,“网线私拉乱接”“校车停靠点过远”等群众反馈问题,经梳理后建立工作清单,镇村干部现场领单——能办的“不过夜”,难办的“挂图作战”,仅两周4个难题便全部销号。

“群众提事—现场议决—分级办理—专班督办—结果公示—满意度测评”的“六步工作法”,“一事一议”建立群众需求“镇—村—组”分级办理任务清单,确保群众合理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一年来,潘家湾镇约75%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湾组、15%化解在村、5%化解在镇,四邑村、肖家洲村等村实现到县零上访、零信访。

10月9日,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幸福食堂,老人们在开心用餐。(湖北日报通讯员卢建 供图)

从化解矛盾到服务民生,群众需求是“解题”关键。“总书记说要抓住‘一老一小’这个重点,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我们就把幸福食堂、四点半课堂办到群众心坎上。”四邑村妇联主席陈望喜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一年来为群众办实事的清单。

“一老一小”是最柔软的牵挂。在四邑村,幸福食堂每日为17名老人供餐、送餐,村民主动捐赠自种蔬菜,互助运营,实现低成本可持续;联合高校开办四点半课堂,为3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

围绕总书记“精准服务群众”的嘱托,咸宁构建“121”关爱机制,通过“多对一”结对帮扶重点群体,建好幸福食堂、托管学堂两大阵地,设立专项关爱资金,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让“老有颐养、幼有优教、困有真帮”落地见效。

兴业,把“点”串联成链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嘉鱼“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嘉鱼县依托科技进步培优品种,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努力树立长江流域现代蔬菜产业标杆,把嘉鱼蔬菜做成富民产业。

科技筑基,破解产业关键难题——

“种子是芯片,谁握在手里谁有底气。”中国农科院方智远团队与嘉鱼共建育种基地,十年磨一剑育成“思特丹”,打破进口垄断,种子价格降一半,亩产增两成。

今年,嘉鱼蔬菜产业研究院再推出260个新品系,同步建设健康栽培技术研发中心等三大中心,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四新”目标,重点开展品种选育、健康栽培技术、全程机械化、土壤改良等“四个示范”。

全链发力,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嘉鱼以全产业链思维建设蔬菜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链”字上下功夫:金润农事服务中心整合150余台农机,提供“耕种管收”全链条服务,带动亩均增收565元,辐射农户9000余人;红色菜园供应链公司建起4万平方米气膜冷库“巨型冰箱”,依托冷链中转枢纽打通产销链路,预计年产值达2亿元;引进两家蔬菜加工企业,破解“只产原菜、无深加工、附加值低”的结构性短板,预计投产后实现就地种植、就地加工、就地交易、价值翻番。

健全保障,筑牢富民长效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嘉鱼做实联农带农机制:湾组党支部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以土地、资金、设备入股,推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年底按股分红;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降低菜农风险;培育职业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倡导“4个6”收入增长模式,助力农户年均总收入达18万元。

嘉鱼县蔬菜产业的成功实践,正为咸宁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在通山县闯王镇,汪家畈村由村湾党支部牵头改良砂梨品种,亩产从2000斤跃至4000斤,售价翻三倍。闯王镇乘势建立砂梨产业区域发展党建协同会议机制,全镇统一标准、包装、销售,电商直播、果园集市、研学基地依次落地,握指成拳擦亮“闯王砂梨”品牌,向“亿元级”特色农业产业挺进。

从“种得好”到“卖得俏”,从“有特色”到“强品牌”,咸宁把总书记“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的嘱托写进田野,用科技点睛、品牌赋能,让“富民产业”的根基在鄂南大地愈发牢固。

砺兵,把“人”锤炼在一线

“过去是‘坐班制’,现在是‘下沉制’。”潘家湾镇推行“三在三到”工作机制,各村党群服务中心每天仅留1名干部值班,其余干部全部到湾组“打卡”,落实岗在湾组、责在联心、重在服务,推动干部下沉到组、工作深入到户、服务到田间地头。

四邑村党委委员黄玲半个月走遍110户,收集问题51个,现场解决43个;联村镇干部张涛牵头办好污水管网建设、弱电线杆迁移等“关键小事”,是深受村民信赖的“张书记”。

为了让“沉下去”的干部“干得好”,潘家湾镇推行村组干部“日碰头、周议事、月小结”制度,同步落实“三务”公开,把问题摊在桌面上,把对策落到地块里。

一年来,全镇245名党员干部已开展全覆盖下沉工作3轮次,走访群众2.3万余人,解决共性问题135个、个性问题373个,干部脚底沾泥,群众心里亮堂。

作风之变催生战力之升。随着机制长期落地,全镇党员干部作风全面加强,精气神与服务意识显著提升。

潘家湾镇的“泥腿子”作风,也成为全市干事创业“风向标”。咸宁市深入贯彻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行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沉下去”的自觉、“干实事”的担当,将下沉服务化为常态,把为民初心落到实处。

干部队伍在一线淬炼,更为后备力量培育筑牢了“实践课堂”。在一线走访、难题破解、产业发展中,一批懂基层、爱群众、善服务的年轻干部快速成长,为咸宁干部队伍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确保为民服务的“接力棒”代代相传、越跑越稳。

一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于咸宁却是实干跨越的四季轮回,桂乡以“一域之答”回应“时代之问”,用组织“有力”回应治理“有解”,用产业“有成”托举群众“有福”。

田野作答,时间作证。新的收获季已经启幕,蔬菜长廊的甘蓝正一颗颗采收,四邑村的幸福食堂又飘出饭香,更多“实干与跨越”的故事,正在桂乡大地的升腾气场里继续生长。(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 通讯员 常忆南 祝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