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功虎,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秭归县楚元能源有限公司清漂队队长。身为退伍军人和峡江人民,他19年来带领长江三峡清漂队累计出航数万船次,打捞漂浮物30万余立方米,获得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荆楚楷模”“宜昌好人”等称号,获得“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宜昌市生态环境保护奖”等荣誉。

涛声依旧,潮起潮落,永志不忘。
19年前,退伍军人周功虎对“江水脏了”的景象痛心疾首,他如同在部队中扛枪一般,扛起捞网踏船清漂。19年后,一支现代化的清漂队伍,扎根在三峡大坝“身后”的平湖之口,不分严寒酷暑,默默守护着长江生态。
一个人的信念和坚守,最终变成一群人的信念和坚守。在周功虎躬身力行的感召下,近百人的三峡库区清漂队永驻秭归江畔,用他们的点点微光,照亮了守护长江的“春水繁星”,凝聚起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磅礴力量。
“长江清漂”不好干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今年入秋以来的连续降雨,让江水带来了比以往同期更多的漂浮物。周功虎的起床时间,也随着气温表中逐渐降低的数字而提前。
10月22日清晨6时,三峡秭归环保码头的薄雾中,一艘近10米长的清漂船缓缓启动。周功虎带领着队员们,开始了新一天的长江清漂工作。
“长江里,深色的漂浮物是树枝,浅色的才是垃圾。”开船后,周功虎踮脚远眺,嘴角上扬,流露着欣慰,“今天,水里只有黑色漂浮物!”随着清漂船的行驶,漂浮物堆积的目标点位逐渐清晰。
周功虎眉头微蹙,减速、停船,组织队员们做好打捞准备。船舷外35厘米宽的边缘,刚好站得下一个人。大家扛起捞网,跨步站稳,绑好安全绳后,如同蚂蚁搬家一样,将水中的树枝一舀一舀地捞上甲板。
很多人都以为,清漂捞浮是一个“傻用劲”的活。记者拿起捞网亲身体验才发现,手中的捞网并不“听话”,要么捞不着,要么舀不起,不到5分钟便肩背手臂酸痛不已。
“腰要趴下去,这才能拿得稳”“顺着水流和树枝的方向,就能省力气”“干这活,还得熟悉气象和水文”……在周功虎专业的清漂技术背后,是贴满膏药的肩膀和腰脊。
甲板上的清漂工具不只捞网一种,还有粗铁丝制成的沉重的大钉耙。周功虎说,“它被用来勾水里大型漂浮物,哪怕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都靠它来耙。”
工作久了,只要一看当天的风往哪边吹,周功虎就能判断漂浮物会往哪里“藏”。长江秭归段这片水域,每一个犄角旮旯在周功虎的脑海中都“门儿清”。
时至中午,队员们已满载四船树枝,回到岸边码头,整理堆码后静待装车。“捞上来的漂浮物可都是‘宝贝’,回收后将进行无害化处理,压碎了再焚烧,烧过后的灰可以用来做水泥呢!”他说。

退伍老兵扛起清漂“枪杆子”
“要不是我当过兵,干这份活还真有点吃亏哩!”早在40多年前,周功虎就早已成为肌肤黝黑、筋骨强健的一条汉子。
1980年,这位19岁的热血青年离家入伍参军。很快,他以优异的素质,成为同批入伍新兵中的首位党员。“我一定要入党,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保家卫国、建设家园。”军营,淬炼出周功虎坚定的信仰。
从部队退役后,他回到秭归,抓住三峡库区移民建设的机遇,投身建设家乡的浪潮中,干起了建筑生意。2006年,当峡江人民沉浸在三峡大坝全线竣工的喜悦之中时,周功虎却皱起了眉头。
“小时候,大人带我们在江边游泳捉鱼,水捧起来就喝。”对于出生在长江边,喝着江水、吃着江鱼长大的周功虎来说,当时的景象让他十分心痛——大坝建成后,库区的水流变缓,长江上游冲刷而来的树枝等各类垃圾漂浮物在坝前聚集。
“有一次我看到漂浮物在江面滞留、堆积,连成片的面积能有几十亩,最厚处有1米多,上面甚至能站人。”周功虎忧心忡忡,“我做过实验,水中的pH值含氮量相当高。这长江,脏了呀……”
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让周功虎下定决心——清漂!他开始关注长江清漂信息,反复前往当地环保部门咨询政策。
当得知政府有意成立清漂队,但没人能干这活儿时,44岁的周功虎毅然放弃干得风生水起的建筑生意,自掏资金与朋友合伙购买了一条清漂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清漂工作中。
“我们家原来的日子,虽然说不上很富裕,但还算体面。”周功虎的妻子说,“不晓得他当时是哪根神经搭错了,好好一个小老板不当,非要去风吹日晒干苦力。”
“虽然收入靠政府补贴,比不上干建筑,可我当过兵不怕吃苦,这些年做生意也有经济基础。干清漂,我是最合适的人选。”面对家人的反对、朋友的不解,周功虎依然坚定地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有把长江保护好了,我们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
“风里来、浪里去、水上漂、船上捞”的清漂生涯,一晃就是19年。
“我们每天至少能收集一船漂浮物,遇到风大水多的汛期,那就没有上限了。”周功虎的队员介绍,印象最深的一战,是2019年夏季的一夜,“从上游短时间内涌来3万多吨漂浮物,我们一连清理了好几天,事后大家都累得腰杆都直不起来了。”
“清漂虽然很辛苦,但看到被自己亲手清理过的江面一片碧水如镜,我就开心、就自豪!”周功虎说。

身先士卒,聚光成炬
长江清漂,成效几何?岸边的群众最有发言权。
“最早的时候,江里漂的一般都是垃圾,现在再看,垃圾已经不到两成。”岸边的一家小卖部老板,不停地感叹十几年来长江的巨变。
大家说,这都是周功虎的功劳,周功虎却总说“是全体队员们十几年的齐心协力、吃苦坚守,才还给长江一片清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让周功虎意识到,长江大保护的时代来了。但光靠几个人的力量无济于事,必须发动更多人共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周功虎率先从自己村里渔民“下手”,耐心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组建起三峡库区第一支清漂队——三峡库区秭归县清漂队。他还“盯”上了退役军人。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20余名退伍军人投身到生态环保志愿服务行列,秭归县退役军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
然而,面对这份收入不高的苦差事,有的队员仅试工一天就“上岸回家”。“夏天烈日下,甲板表面的温度接近70℃,不夸张地说打个鸡蛋能煎熟;寒冬腊月,船体会结一层薄冰,很容易滑落入水。”这样的苦境,让许多队员打起退堂鼓。
在清漂队发展的关键时期,周功虎一度陷入无人参与、无人接班的窘境。
“没人保护长江,我们的后代怎么办?”为了留住人,周功虎总是带头干最多的、最苦的、最累的活。寒冬腊月,江面的树枝等杂物将清漂船的螺旋桨缠住,他总是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江水中,清理螺旋桨上的杂物。
“老班长”干得如此带劲,“战友们”就渐渐地在船上扎下了脚跟。女人们心疼男人,也上船扛起了捞网。一条条“夫妻清漂船”在江面穿行,留下一片净美水域。
为了让清漂队人心更齐、效率更高,周功虎想尽一切办法发挥“黏合剂、磨盘心”的作用。他给每条船和所有清漂人员买好保险,发放足够的手套、帽子和毛巾,备好防暑用品,定期组织队员们开展安全培训,用父兄般的关怀,将队员们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眼下,这支清漂队已发展壮大至近百人,清漂范围覆盖境内64公里长江干流及8条支流水域,清漂岸线总长近410公里。

“作文就写爷爷奶奶的清漂故事”
站在三峡坝头,向上游望去,昔日水流湍急的江水被宽阔平静的湖面代替,壮丽秀美的高峡平湖展现在世人面前。
“绝不让一片垃圾漂过平湖、接近大坝。”这句口号,已厚植于队员望开平一家三口的脑海中。
同样年过花甲的望开平和妻子付敏,是清漂队里典型的“夫妻清漂组”,至今在江上清漂已有15年。其中,望开平就是周功虎老战友中的一员。
望开平原是渔民,家中有两条渔船,收入可观。而周功虎的一席话,让本不情愿“入伙”清漂的望开平醍醐灌顶:“长江再这么脏下去,鱼也没了,到时候还上哪去找鱼?”
“思想上,周功虎的确是非常先进的,但最终让我下定决心来干清漂的,是他行动上的模范带头。”望开平说,“最危险的任务,周功虎向来都是自己带头冲锋,有几次他都掉到水里了,爬上来后还要继续干,直到干不动了才上岸休息。”
在周功虎的感召下,望开平一家“洗脚上岸又下水”,不仅发挥了原有技能,既清漂,又开船,还动员儿子望杰加入了清漂队,从事后勤管理工作。
如今,越来越多像望杰这样的年轻人加入清漂队,为队里带来了新气象——码头的趸船平台上,一支明黄色的长长吊臂,在转运江边与岸边的作业中忙碌“挥舞”;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值班人员表格、清漂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条例醒目张贴……一切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这支“向绿而行”的船队也不断扩大——30余艘大小船只编队成组,轮番清漂护江。
“我总对我的小孙子吹牛说,你要是写不出作文了,就写你爷爷奶奶清漂的故事,这绝对算得上很有意义的故事,哈哈。”望开平打趣的背后,是峡江人民日益增强的长江大保护意识。
“现在游客到江边玩,会习惯性地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或者放在兜里带走。眼看全社会都如此重视长江生态保护,我们的这份事业也干得更起劲了!”周功虎说。(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孙泽宇 肖晗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令鑫 彭洪奎 李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