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武汉市 黄石市 襄阳市 宜昌市 十堰市 荆州市 鄂州市 荆门市 黄冈市 孝感市 咸宁市 随州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神农架林区
网站logo

探访“精准扶贫”首倡地:三湘大地的“幸福密码”

来源:《党员生活》杂志  日期:2021-01-07   编辑:黄梦田   字号:TT

分享到:

摘要:7年后的2020年11月,“决战决胜2020——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全国党刊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湖南,零距离感受十八洞村等地发生的新变化,探寻深山脱贫的幸福密码。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7年后的2020年11月,“决战决胜2020——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全国党刊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湖南,零距离感受十八洞村等地发生的新变化,探寻深山脱贫的幸福密码。

15150910351107768

2019年10月29日,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深山苗寨焕新颜

秋日的花垣县十八洞村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在村口写有“精准扶贫”四个大字的石碑下,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这个武陵山深处的苗族聚居村,曾经因交通闭塞,群众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当地老百姓戏称自己是“四大皆空”:没有产业口袋空,没有人气村寨空,没有老婆家庭空,没有想法精神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还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自此,偏僻落后的十八洞村就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地标”。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握着我的手,问我多大年纪。当听说我64岁时,总书记对我说,‘你是大姐’……”回忆起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家时的情景,石拔哑老人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在石大姐家中,讲解员指着房梁下的一个灯泡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来的时候,石家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节能灯。”由于老人家里没有壮劳力,一年下来基本没有什么收入。

7年时间过去了,老人家中修葺一新,不仅添置了电冰箱、平板电视等家电产品,过去由木板搭成的茅厕还改成了抽水马桶。石大姐更没想到的是,随着村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她每年还能领到产业分红。

十八洞村过去没什么产业,2012年全村只有417亩水稻、100亩玉米、300多亩烟叶,全村总收入仅140万元。近年来,十八洞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形成了黄桃、猕猴桃、苗绣、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其中“飞地经济”发展的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产品实现港澳直通,仅此一项,2019年十八洞建档立卡户人均分红1600元。

“苦日子终于到了头,我知道这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路。”石拔哑充满感激地说。

十八洞村奔小康的步伐越来越快。2019年底,十八洞村贫困发生率由过去的56.8%降至为零,实现了整村脱贫,村民人均收入146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6.4万元。

15150907920770811

坪朗村:非遗传承育新机

在湘西吉首市峒河河畔、矮寨大峡谷东南侧,一个美丽的村寨——坪朗村环山绕水,与闻名天下的矮寨大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景区相依,209国道自西向东穿村而过。

2011年之前,坪朗村人均年收入仅为1000余元。近年来,该村实施“景区带乡村、能人带村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双带双加”模式,引导能人点对点帮扶贫困户,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的效应。不仅脱了贫、摘了帽,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苗族文化特色村。

好山好水好豆腐,坪朗豆腐因采用本地青皮豆、优质山泉水,经传统工艺制作,以细嫩味美而出名。

石清香是坪朗豆腐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被当地人称为“豆腐西施”。作为湘西自治州人大代表,石清香响应“全村富才真富”的号召,在村里组织成立了坪朗顺心农副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吸收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带领村民从事豆腐制作、加工、销售和农家乐经营,还带动100多户村民种植青皮豆,将“坪朗豆腐”做成了产业,卖向全国各地。

坪朗村的苗绣也是远近闻名的苗家手工艺品。苗绣技艺传承人、坪朗村苗绣队队长罗维英,多年来坚持把苗绣手艺传授给更多的苗家姑娘,吸引了吉首市金毕果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的注意。2019年,吉首市妇联与金毕果公司在村里联合开办就业扶贫车间,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模式,吸纳村民50人固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33人,参与人员180余人。据介绍,扶贫车间工人月平均收入2000-2500元,手艺娴熟的能拿到4000-4500元。

做豆腐、织苗绣、唱苗歌、跳苗舞……通过积极开发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坪朗村以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为依托,挖掘和帮扶能人创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准脱贫之路。

15152077909042506

隘口村:茶旅融合助脱贫

“除了林地和住宅,其余土地基本种上了茶树。”隘口村党支部书记向天顺说。

走进隘口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茶树。尽管拥有地处黄金北纬28°的地理优势,这里曾经却是吉首市74个贫困村之一。由于交通不便、土壤贫瘠,改革开放之初,95%以上的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村里种茶虽有上百年历史,但只是用于日常饮用,2009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不足20亩。

“不能守着‘金山’要饭吃。”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隘口村党支部看准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根据村民种植茶叶的传统,选准湘西黄金茶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推进“一人一亩茶园”脱贫计划。

茶叶产业很快发展起来。2014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2020年,实现茶叶种植面积1.6万亩,村民人均拥有茶园5亩。

通过种茶,老百姓的收入迅速增加。2017年,隘口村从贫困村出列,贫困群众整体脱贫摘帽,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零,村民喜圆了小康梦。据统计,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000元,到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

村民莫洪莉曾经在广东打工数年,做过餐厅服务员,干过房屋销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她回到家乡与丈夫一起开起了茶社,把自己房屋改造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去年,莫洪莉仅卖茶叶就有8万元收入,她还计划建一个茶艺培训基地,争取卖茶叶、卖服务“两条腿”走路。她说:“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在家就业,不用外出打工,既可以照顾家庭,又能赚到可观的收入。”

在依托茶叶发展的基础上,隘口村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加快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形成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发展新格局。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隘口十八景、黄金茶展览馆、苗疆边墙等一系列景点的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旅游观光,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因茶旅致富。

15150908473611024

杨溪桥镇:再造一个“桃花源”

11月12日,在桃源县杨溪桥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昌和新村,一阵阵欢声笑语从搬迁户朱金翠家中传出。这是朱金翠和邻居们每月至少一次的擂茶活动。“住在这里真的很幸福。”朱金翠家的新房子共75平方米,相比大山里的老房子,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有着“世外桃源”之称的常德市桃源县杨溪桥镇,地处雪峰山余脉,森林覆盖率高达86.3%。尽管森林资源丰富,但蜿蜒盘旋的山路也给百姓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018年,为了让贫困群众走出深山,杨溪桥镇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置在背靠群山、面朝大杨溪,地势开阔、环境优美的地方,取名“昌和新村”,喻意昌盛、和谐。安置点紧邻集镇、国道、医院、学校,就业生活极为方便。

“房子修得再好,如果没人住,就会形成巨大的浪费,那就是我们这些人的责任了。”为了让大家能顺利入住易地扶贫安置点,杨溪桥镇党委在搬迁之初,就精心制定了工作方案,从楼道卫生治理到房屋建设质量,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确保房子建好之后有人住,还能住得好。

如今,昌和新村有143户、503人入住。在青山绿水旁,贫困户们迁进了新的“世外桃源”。

让搬迁户都“闲不住”有事做,日子才能更有奔头。为改善留守劳动力问题,2020年4月,镇党委争取上级资金100余万元,建成8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

记者在昌和扶贫车间看到,几十名工人正在赶制一批电子元件,这些产品主要用于通信、电动汽车和医疗三大领域。

据介绍,车间以乡镇吸收贫困劳动力和闲散劳动力为主,截至目前,厂内有员工65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2人,除了厂内可安置近100个工作岗位外,还能为该镇周边群众解决近50个在家就业的工作岗位。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村民无法外出打工,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更是在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车间就业的工人月工资可以达到2000-3500元,技术娴熟后,工资还有提升空间。

“既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又能照顾家人,我感到特别满足。”走出大山的女工何艳平说。

15152078162429079

银田村:当上“股东”共致富

“我们村集体经济由2014年三村合并前的2000元增至2019年的82万元,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8万元,高出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在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扶贫产业基地,村党总支副书记、村主任颜昌为底气十足,晒出两组让他引以为豪的数据。

短短几年,为何银田村变化能如此之大?凉晒场上的灵芝就是答案之一。

银田村位于韶山市银田镇西部,于2014年由原敖石、北托、槐星三个村合并组建而成。合村后,面对村集体薄弱的家底和村民贫困的现实情况,银田村决定从实际出发,依托村民过去有种植木耳的经验,发展特色种植业。

“虽说以前村里有种植木耳的传统,但是产量较低,品种也不算优质,村里刚刚开始发展扶贫产业时,也试着种过其他作物,效果并不理想。”颜昌为告诉记者,针对银田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政府请来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对银田村进行指导,在分析土质环境后,专家建议因地制宜种植木耳、香菇、灵芝等菌类农产品,并帮助改善种植技术和设备,大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精准扶贫”战略深入指引下,银田村党总支经多方调研,并征求群众意见后作出决策:村集体成立公司,带动贫困户以及全村群众共奔致富路。

新成立的银田村扶贫产业基地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50亩,通过扶贫产业项目扶持、自筹等方式先期投入200多万元,发展富硒灵芝、香菇、木耳、水稻等高硒系列农产品的开发与种植。

村集体经济成了银田村民脱贫致富的“快车”,目前该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36人,发放工资20余万元。公司与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26人签订委托帮扶协议,实现利益联结,贫困户成为了现代农业“股东”,收入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载《党员生活》2020年第11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