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武汉市 黄石市 襄阳市 宜昌市 十堰市 荆州市 鄂州市 荆门市 黄冈市 孝感市 咸宁市 随州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神农架林区
网站logo

坚守基层一线半个世纪,年逾七十的他说:值!

来源:《党员生活》杂志  日期:2019-07-30   编辑:刘志勇   字号:TT

分享到:

摘要:现在的武汉比长基线场设施齐全、管理科学、工作便利、人才兴旺,已经成为武汉园博园中极具特点的科技景观,享有“最美基线场”之称,是目前国内观测条件最好、精度最高的基线场之一,也是全国地震系统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基线场能有今天这么好的工作条件,说明我几十年的汗水没有白流,值!”许寿春无比骄傲。

“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

“组织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在这场变革里,每个生命都努力演绎着自己的传奇。

在这场变革里,作为一名普通的地震工作者,

一名有着5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许寿春坚守在清贫、寂寞、艰苦的地震工作第一线,

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

演绎着自己伟大又平凡的人生传奇。

201908上封面

《党员生活》2019年第08期·上封面人物:许寿春

“我是党员,我不带头,就更没有人愿意来了。”

1964年,不满20岁的许寿春应征入伍。第二年,他所在部队奉命参加援越抗美战争,驻扎在广西宁明保卫边疆。由于表现突出,1966年11月,许寿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6年,河北邢台两次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举国上下一片哀伤。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向地震预报进军的指示。1970年初,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召开,开始筹建国家地震局。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许寿春光荣退伍。作为退伍军人,他同刚毕业的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学生和一些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调配到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湖北省地震局前身)工作。

53593770

邢台地震纪念碑(资料图)

在组织的号召下,许寿春奔赴到最艰苦的基层一线——位于鄂西北的丹江地震台,负责库区周边地震台站勘测建设。

为了满足地震观测的需要,真实地记录地震活动情况,地震台站必须远离城区,避免交通、环境噪声和人为干扰,建设在人烟罕至的大山坳里。

很多人一听要到偏远地震台站工作,都打了退堂鼓,但许寿春却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台站。

AG7I9830

许寿春

当时,丹江地震台正处于一穷二白的起步期,许寿春住进简易房里,每天早出晚归跑手续、跑建材。为了争取周边政府机关、厂矿企业、部队、学校及农村的支持,利用空余时间,许寿春向他们宣传建设地震台站的重要性,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一辆28老式自行车,在几十里的山路上重复地描画着许寿春的工作轨迹。每天在几十里坑坑洼洼的山路上颠簸,再结实的自行车也扛不住,经常半路坏掉,许寿春就把自行车一路推回来。

有人问许寿春,台站艰苦,你当初为什么不想办法留在武汉工作?

“组织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我是一名党员,我不带头,就更没有人愿意来了。” 许寿春的话很朴实,他也用行动和生命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我去,我有经验,保证能完成好任务!”

丹江地震台的工作与生活条件逐渐开始好转,许寿春一家人也总算安稳了下来。

1981年8月,组织再次发出了号召。保康地震台需要一名有经验的台长,承担搬迁保康地震台、兴建襄樊(今襄阳)地震台的重担。

“我去,我有经验,保证能完成好任务!”许寿春一跃而起。

AG7I0014

又是一次从头开始,好不容易步入正轨的生活,许寿春又一次面临着举家迁徙。

于是,从台站搬迁,到和当地政府多方协商,从新台站勘测选址,到征地建设……6年时间,2000多个日日夜夜,许寿春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除每年参加震情会商、全省台站会议外,从未离开过台站。

偏远地震台站的生活是清贫的、寂寞的,有时候一整天都见不到一个人,说不了一句话,只能与仪器作伴。

“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早就习惯了!” 许寿春深知,台站值守、观测数据收集责任重大,24小时不能间断,不能有一丝马虎。每次有地震活动,都要立即采集数据、冲洗图纸、分析数据、整理资料,还要轮班值守。

“地震台站的数据观测处理和分析预报工作必须十分精确,我是台长,要对台站负责,只有我自己带头做好,才能带动其他同事。”许寿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非地震专业出身、只有初中学历的他,硬是凭着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将台站的全套业务搞得滚瓜烂熟。

385660BEC380DDA41CD3741F8A0_AAADA2E6_321D

资料图:襄阳中心地震台台站值班室

多年付出,终见月明。1985年襄樊地震台在地震观测资料评比中荣获全省地震速报第一名,被评为湖北省先进地震台。如今的襄阳地震台,经过近30多年的改造变化,已发展成为集多种观测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地震台站,是鄂西北地区的中心地震台。

“吃的苦说不完,但我内心无愧无悔!”

1983年,湖北省地震局建成武汉比长基线场,全长3.1公里,由10个点组成,主要用途是为长度测绘仪器提供野外长度标准,精确提供测距仪的固定常数、比例常数和周期误差,同时还广泛服务于地震地质、测量测绘、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土地、水利、城建、交通等领域。

1987年,全国测量领域专家到湖北省地震局召开基线场鉴定会,同时基线场急需场地管理人员。

许寿春再一次响应组织号召,离开了条件日益改善、生活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襄樊地震台,来到武汉比长基线场。作为湖北省地震局派驻的唯一一名职工,他全面负责场地管理保养、设施设备维修、来场人员接待等工作。

基线场说是在武汉,实际设在汉口张公堤下,与东西湖一堤之隔,场地及周边一片荒凉,无人烟、无水电、无交通、无通讯。由于长期无人看守,屋外杂草丛生,屋内牛粪堆积如山,楼上楼下门窗无一完好,玻璃碎渣散落一地。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风霜雨雪,基线场室内室外一个样,苍蝇蚊子蟑螂特别多,人根本无法居住,前来基线场做仪器标定的科技人员完全无法下脚开展工作……

这样的困难程度远远超乎了许寿春的想象。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许寿春仍然没有退缩,他所想的只是如何尽快让基线场恢复正常运行。

AG7I0441

基线场的工作完全没有帮手,只能靠许寿春夫妻两人。窗户是许寿春用报纸糊的,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屋外刮风下雪、屋内水桶全都结冰。没有地方做饭,就在地上架几块砖头做灶,到堤下树林里捡些树枝烧火,简单解决了一日三餐;依靠一张钢丝床、一套从襄阳带过来的夏被蚊帐和一辆旧自行车,简单解决了住宿交通问题;没有电,就用蜡烛照明,3个孩子都是在烛光下写作业,更谈不上看电视等娱乐项目了……

基线场是湖北地学与测量学对外技术服务的窗口。每逢盛夏,场内一米深的杂草灌木根本无法用除草机清除,每次都是许寿春自己拿着镰刀一点一点去砍。

1997年盛夏酷暑的一天,许寿春冒着高温去割草。直到午饭时分,妻子久等他不回,到场地去找他,才发现他昏倒在草地里,鼻子大量出血,止都止不住。

“我当时眼泪哗地一下就下来了!”许寿春妻子回忆道。她疯了一样赶紧跑到外面喊人帮忙,将他送进医院急救。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妻子仍然心有余悸:“如果当时发现得再晚一点,我们可能就阴阳两别了。”

事实上,许寿春的身体不适早有迹象。当妻子劝他去医院看看时,他总说不能影响工作,不愿耽误那个工夫。

在尽心尽力守护基线场16年后,因长年辛劳,身体患病,耳朵失聪,许寿春于2003年提前2年申请病退。但几个月后,由于听说基线场缺人看守,又招不到合适人员,忍着病痛的他再一次为组织分忧,返聘到基线场工作。

81FD14A16DC348C514691DDA51F_D8169BC1_167FA

2019年7月29日,许寿春作为湖北省直机关10名党员代表之一,被授予“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图为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梁伟年颁发荣誉证书(湖北省地震局官方网站)

这一干,又是16年。

32年的光阴岁月,32年的苦乐酸甜,许寿春全都撒在了基线场这片热土上:“在基线场32年,吃的苦说不完,但自己内心无愧无悔,对得起党及各级领导!” 

“基线场能有今天这么好的工作条件,说明我的汗水没有白流,值!”

2014年,为配合武汉园博园建设,湖北省地震局决定对基线场进行升级改造,且必须赶在园博园开幕前竣工。

场地改造施工期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许寿春日夜坚守排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了工程质量。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和争取下,基线场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土地面积,为场地设施建设、科学实验开展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基线场改造施工到两次丈量鉴定,许寿春资料搜集齐全,拍摄照片近200张,为湖北省地震局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历史档案资料。

tb8c

资料图:武汉比长基线场

现在的武汉比长基线场设施齐全、管理科学、工作便利、人才兴旺,已经成为武汉园博园中极具特点的科技景观,享有“最美基线场”之称,是目前国内观测条件最好、精度最高的基线场之一,也是全国地震系统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基线场能有今天这么好的工作条件,说明我几十年的汗水没有白流,值!”许寿春无比骄傲。

2019年1月,74岁高龄的许寿春身体发出了严重警报,被医院确诊为前列腺癌晚期。直到这时,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才恋恋不舍地辞去返聘工作,离开了坚守一辈子的地震基层一线岗位。

从1970年到2019年,半个世纪里,

许寿春始终把为党工作作为人生目标,

没有一官半职,却总是在组织需要的时候,主动请缨,甘当“拓荒者”。

他如候鸟迁徙,一次次举家搬迁,站台在哪、家就安在哪;

他如同一名勇于冲锋陷阵的战士,始终实干在基层一线,竭心尽力地只为做好一件事——拓荒和坚守。

他用一生的精力和最质朴的情怀,

书写着对党的热爱、对工作的无私奉献,

展现了一名老党员对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初心”不改、“使命”永当的崇高品格!

来源 | 《党员生活》2019年第08期·上,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