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武汉市 黄石市 襄阳市 宜昌市 十堰市 荆州市 鄂州市 荆门市 黄冈市 孝感市 咸宁市 随州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神农架林区
网站logo

“玩泥巴”的共产党员

来源:党员生活微信  日期:2019-07-24   编辑:肖晗   字号:TT

分享到: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滚滚的江水哺育了两岸百姓,她挟带的泥沙造就了广袤的平原,但也时常给水利工程带来致命的威胁。

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有一位“玩泥巴”的水利专家。他带队成功研发了国内首个泥沙实时监测与预报体系,把水中变幻莫测的泥沙纳入了监控网,像洪水预报一样,第一次实现了泥沙的滚动预报;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三峡水库沙峰排沙调度、消落期库尾减淤调度等“蓄清排浑”新模式,为解决水库淤积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他,就是许全喜,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640.webp

《党员生活》2019年第07期·下封面人物:许全喜

经历98洪灾

立下青春誓言:一生与水利为伴

许全喜的家乡,在武汉新洲举水河畔,父母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夏收时节,洪水往往不期而至。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了一年,却常常因为洪灾竹篮打水一场空。兴水利、除水害,从小时候起就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种子,也成为他大学报考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源动力。

640.webp (1)

许全喜,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文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20年来,他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国家行业标准2部,主编、参编专著8部,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湖北省、教育部和大禹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获长江委科技进步特等、一等奖6项。曾荣获“武汉市防汛抗洪抢险先进个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先进个人”“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水利部5151人才”“湖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长江委十大杰出青年”“长江委首届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1998年夏,长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长江大堤频频告急,学校在食堂贴出征招防汛抗洪抢险突击队员的紧急通知,正在该校读研究生的许全喜当天就主动报名,随即被派到武昌月亮湾险段参加抢险。

在堤上坚守的日日夜夜里,让许全喜至今无法忘怀的是,大堤上四处飘扬的鲜红党旗、奋勇抗洪的解放军战士,以及一个个签满了名字的“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

在这一年,他获评为“武汉市防汛抗洪抢险先进个人”,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640.webp (2)

许全喜

1999年夏,长江再发洪水,已是长江水利委员会职工的许全喜,为编写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到荆江河段查勘。

当他听沙市水文站的同事说,在“98抗洪”最危急的时刻,长江水利委员会在1个小时内,就6个关键问题做出了准确回答,为中央作出荆江不分洪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那个时候起,许全喜就下定了决心:水利,这辈子我干定了! 

聚焦泥沙研究

服务国之重器:三峡工程

从本科到硕士,后来读到博士,许全喜选择的专业都是河道泥沙研究。当父亲得知他干这项工作时,就笑着说,我和你妈妈一辈子都在和泥巴打交道,没想到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到头来也是个“玩泥巴”的命!

许全喜这泥巴一“玩”就是20多年,还“玩”到了三峡。

1999年起,许全喜就开始参与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攻关研究。20多年来,他深入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数十次辗转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等地,收集了数以亿计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水土保持、水利水电工程等数据,撰写科研报告100多本。

640.webp (3)

在长江水文青年论坛上,许全喜主持青年技术和管理创新专题演讲。

在前人的基础上,他进一步系统地摸清了三峡水库上游来水来沙变化规律,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给出“三峡水库在300年内不会被泥沙淤死”的结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泥沙在水流中,往往是一团一团的不间断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许全喜说。对水中泥沙运动进行实时监测甚至预测预报,难度可想而知。

以往的方式是先在水中选点取样,而后进行沉淀、烘干、称重等一系列操作,最快也需要7天才能得到水流中的泥沙含量。

许全喜带领团队,从国内外引进数十种水文测量仪器,在长江上、下游,经过近5年上万次的比测试验和科学分析,终于选定了合适的测验方法和设备,能在半小时之内完成水流含沙量的测验。

2010年以来,他带队研发了国内首个泥沙实时监测与预报体系,实时掌握了三峡泥沙变化情况,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悬移质泥沙含量的实时报汛。

640.webp (4)

2018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许全喜再次“上榜”。

与此同时,通过成百上千次的观测试验研究,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三峡水库沙峰排沙调度、消落期库尾减淤调度等“蓄清排浑”新模式。2013年,该成果荣获水利领域最高奖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

点“沙”成金

让水利技术走出国门

“许全喜不仅业务精湛,还能够将技术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转化为真金白银。”近年来,许全喜带领团队,积极服务长江沿岸地方经济建设,平均每年为单位带来数千万元的创收。

真金白银的背后,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对许全喜及团队过硬技术的认可。

thumb_940__1501199482351_副本

许全喜参与了宜万铁路长江大桥的选址工作。

1999年,许全喜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长江委工作。当年,恰逢国家开始筹备建设宜万铁路,这是当时我国修建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所以选在哪里跨过长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问题。

许全喜一参加工作,单位领导就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他。“这是压力,也是责任!”

他来到档案馆,查阅了几十万字的文献资料和上千张水下地形图,和同事们一起,硬是趴在图板上,用缩放仪、放大镜千挑万选、反复求证,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桥址。

“现在每次到宜昌出差,看到由我们确址的宜万铁路大桥,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许全喜说。

现在,许全喜及团队的技术水平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而且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了中国技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之一。

640.webp (6)

2015年,许全喜和团队来到澜沧江大桥附近考察。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水利人积极响应,纷纷走出国门,发挥技术优势,开展合作援建。

2015年,许全喜和团队承担了中国至老挝铁路云南段的技术论证工作。铁路要穿越海拔三千米的哀牢山、无量山无人区,他们在崇山峻岭中跋涉了30多天,冒着50多度的高温,硬是一座一座摸清了60多座跨河大桥的水文、气象、地理特性。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澜沧江大桥附近,只有一条一米宽的崎岖山路,人迹罕至,上是一线青天,下是千米悬崖,同行的一位同事,一不小心脚打滑,跌落悬崖,幸亏被一棵大树挡住,才捡回了一条性命。”至今回忆起来,许全喜仍然有些后怕。

即便如此,2016年以来,他和团队远赴秘鲁、厄瓜多尔、巴基斯坦、老挝、缅甸等国家,积极开展政府间水利合作项目,展现中国实力,赢得各国高度赞誉。

聚“沙”成塔

引领红旗团队

“一个人见人爱、总是乐呵呵的小胖子。”长江委水文局副局长官学文在水利系统工作了近30年,也和许全喜相识多年。谈及许全喜,官学文不吝赞扬:“不论面对多少压力和困难,许全喜总是充满了干劲和拼劲,并将正能量带给他的团队。”

640.webp (7)

2015年7月份,技术研究中心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雨博士随许全喜到云南调研考察,一路上,许全喜啃干粮、宿农户,毫不叫苦。回来后,李雨博士完成了《中老铁路云南玉溪至磨憨铁路工程沿线涉河桥梁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当许全喜将看过的报告还给他时,李雨发现,一本厚厚的报告,几乎每一页都有红笔或者铅笔涂画的痕迹。大到框架调整,小到标点符号,都详细标注了修改意见。

“将无贪生之念,士有必死之心。”在李雨眼中,许全喜是用自己的敬业精神,为大家做出了表率。

在许全喜36人的团队中,党员19名,博士6名,硕士9名,平均年龄42岁,涉及水文、治河、电子通信、自动化、GIS等7个专业。许全喜注重发挥专长,大胆使用年轻人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加速锻炼成长。

同时,他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推行党员、职工“一人一单”管理模式和ISO质量管理体系,探索出了“两定两抓一提升”支部工作法,用务实、高效的党建工作抓出了一个湖北省直机关“红旗党支部”。

640.webp (8)

2019年7月5日,湖北江陵荆江大堤黄林垱发现管涌险情,清晨7点刚过,许全喜就接到了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的紧急电话通知,要求立即开展险情分析。

从早8点一直到晚上12点,许全喜和他的团队从水文情势、河道冲刷等方面对管涌的原因进行排查分析,为管涌险情的迅速准确处理提供了重要帮助。

这样的紧张与压力,是许全喜工作的常态。然而疲惫过后,守护长江的初心——“将这江河无常,化为可预可知;将这惊涛骇浪,化为岁岁安澜”,仍让他豪情万丈。(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林晶晶;通讯员:周明  李卫星  杨亚非)

新媒体统筹 | 刘   超

新媒体编辑 | 肖   晗

END

来源 | 《党员生活》2019年第07期·下,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