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武汉市 黄石市 襄阳市 宜昌市 十堰市 荆州市 鄂州市 荆门市 黄冈市 孝感市 咸宁市 随州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神农架林区
网站logo

邹伟进 张宇飞 刘万里: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来源:湖北日报  日期:2019-05-08   编辑:刘志勇   字号:TT

分享到:

摘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聚焦乡村产业体系、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产业扶贫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质效明显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取得新进展、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形成,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应看到,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提高;产业链条一体化建设需要加强;乡村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不足;基础设施领域仍然是短板等。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产业扶贫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质效明显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取得新进展、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形成,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应看到,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提高;产业链条一体化建设需要加强;乡村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不足;基础设施领域仍然是短板等。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聚焦乡村产业体系、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方式,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重点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打通农业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和生态链,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上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仓储、营销链式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发挥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产业,助力产业脱贫,培育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加快培育一批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生产生活生态、一二三产业的特色村镇。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激励机制,扶持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的利益联结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的有机衔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

用现代互联网科学技术服务农业,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现代农业。用现代互联网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兴业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数据乡村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度融合,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服务进村等信息服务,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系统。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建立区域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实现生产全过程可监可控、风险预警和决策辅助的作用。推进乡村“淘宝村”建设,重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建设以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全面激活农产品上行空间,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着力实施质量兴农重大行动,聚焦提升农业质效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围绕品牌化,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创造以县域为重点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大宗农产品品牌,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企业申报自主品牌和地方地理产品标识,塑造一批区域公共品牌,推动现代农业园区聚集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强化现代要素集成运用,提高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国际领先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品牌的高品质产品。围绕标准化,组建以县域为重点的加工产业检测中心,强化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鉴证,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一条龙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围绕绿色化,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绿色农业,提供市场需要的绿色、安全农产品。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盘活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

整合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各要素,构建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发挥农技推广机构、供销合作社、农垦企业的带头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各类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提供全程专业化服务。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机制的推广和应用,推进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建设。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互惠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明确乡村引进人才激励举措、土地流转转让标准、资源变资产措施,明确集体建设用地在市场上同权同价,消除国有和集体土地价格差别,让人才、土地、资金等各类发展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调控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土地流转出让金流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土地使用功能。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加快编制国家、省、市县空间规划,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布局乡村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优化配置,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合理布局。支持经济基础好、区域优势明显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信息服务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加快在乡村落地,向经济基础好、区域优势明显的乡(镇)和重要物流节点集中,带动乡(镇)与乡村联动发展。统筹加大高标准农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械化水平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持续改善路、水、电、物流等基础条件,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农村科教文卫体、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全面推动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加强项目储备库、建设库、达标库建设,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基础设施项目支撑力度。

(作者:邹伟进 张宇飞 刘万里;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