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武汉市 黄石市 襄阳市 宜昌市 十堰市 荆州市 鄂州市 荆门市 黄冈市 孝感市 咸宁市 随州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神农架林区
网站logo

“硕士羊倌”刘比一的逐梦之路

来源:《党员生活》2018年第08期·上  日期:2018-07-27   编辑:肖晗   字号:TT

分享到:

摘要:一份责任在肩,刘比一逐渐不再为一时的得失、挫折而苦恼、迷茫。“每一天都很辛苦,但很充实。”

刘比一在第二届“汉江创客”英雄汇总决赛上演讲

只听得见“咩咩咩”的羊叫,闻不到熏人的气味;

只看得到绒毛洁净的山羊,见不到满地的羊粪蛋;

经过一间间干净整洁的羊圈,散落着几只戴着“耳环”(数据存储芯片)的山羊。

羊圈外,一只小羊羔活泼地蹦跳着,刘比一用对待孩子般的口吻和它说话……

田野青绿,落日熔金,先进的科技与自然的场景融合,奏响了一曲和谐的乡村牧歌。

8上封面

《党员生活》2018年第08期·上封面人物:刘比一

刘比一,这位出过国、读过研、曾拿到北京户口并拥有一份稳定体面工作的高知青年,

带着自己的技术和“农村情结”,

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襄阳市襄州区峪山镇朱洼村创业。

经过数年的摸爬滚打,

这位硕士羊倌,将自己的所学倾心灌注到家乡的土地上,

带着村民们的希望和期盼,

在山羊养殖产业开始了“技术支撑、品牌开创、产业升级、带民致富”的逐梦之路。

AG7I3906

刘比一(黎家智/摄)

一粒飞向乡村的种子

眼前的刘比一,衣着朴素、皮肤黝黑,让人很难将他与曾经的名校硕士、跨国企业中层管理者等身份联系起来——

2005年夏,刘比一从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北京华都集团,从事生物制品研究。

2008年,刘比一应聘到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工作。

2011年,他开始攻读硕士学位。次年,刘比一与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吴琪结为夫妻。

一切仿佛看起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留在北京,朝九晚五,生活安逸。

但2014年硕士毕业后,刘比一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到家乡养羊!

AG7I3993

整齐的羊圈(黎家智/摄)

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1980年,刘比一出生在朱洼村,幼时的农家生活让他有了浓厚的“农村情结”。“小时候,觉得家里养几只家禽家畜,是个很不错的副业。”刘比一笑着说。

2013年年初,读研时的刘比一跟随导师、国内产业体系领域专家夏兆飞参观了几个发达国家的养羊场,国内外的差距让他印象深刻。通过考察,刘比一发现,国内养羊产业的技术还有极大的改进空间,而且,家乡襄州气候适宜,草料丰富,正适合自己大展拳脚。

冥冥中,契机来了。

2013年底,刘比一回乡过年,碰到了在乡镇工作的高中同学。同学告诉他,现在基层空间广阔、大有可为,但缺乏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并开玩笑地邀请他回乡创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里有勤劳而又淳朴的父老乡亲,但他们却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信息而仍过着并不富足的生活。他们需要我,家乡需要我!”

刘比一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导师夏兆飞,导师非常认可,介绍了国内养羊体系专家、投融资领域专家给他认识。母校也大力支持,无偿许可两项专利使用权,并给予5000元的现金奖励。

2014年,刘比一带着数年的科研工作经历和多方筹措的55万元资金,挥别妻子和年仅一岁的孩子,只身回到农村。走之前,妻子告诉他:“给你两年时间,做不成就回北京团聚吧。”

回乡后,刘比一拿着创业计划书找到村支部,村支部给予了大力支持。村干部挨家挨户地给乡亲们做工作,发动大家支持刘比一。

2014年2月9日,26户村民在土地无偿转让协议上按下了红红的手印,每户村民自愿腾出了一亩地,供刘比一修建羊舍。

拿着这按满红手印的协议书,刘比一的心里沉甸甸的:一亩田,意味着三口之家一年的口粮呀!

刘比一暗下决心,一定要带着乡亲们干出个样子来!

timg (1)

刘比一在给羊羔做检查

一颗日渐坚定的心灵

第一排羊舍很快就盖好了。刘比一高兴地围着羊舍东转转西瞅瞅,在每一间羊舍上都刻上了他的名字,那一刻,他好像看见雪白的羊群正围着他“咩咩”地叫。

正当他满怀期待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2014年7月15日,暴雨大作,刘比一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没来得及穿雨衣,他一头冲进羊舍。那羊舍的围墙已经出现了几条裂缝,他只能呆呆地站在围墙旁边,眼睁睁地看着裂缝越来越大,然后“轰隆”一声,围墙轰然倒塌了,两万块钱就这样打了水漂。刘比一的脑子一片空白,一屁股瘫坐在地上,看着一地大小不一的砖块,他不停地拍着自己的脸,心想这要是一场梦,该多好呀!

第二天,刘比一找到富俊才教授,富老师一看设计图,当场就指出羊舍的设计存在缺陷。在富老师的帮助下,结合家乡实际,刘比一对羊舍重新规划。新的羊舍拔地而起,养羊事业重回正轨。

这次挫折让刘比一意识到,创业仅靠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脚踏实地。

timg

刘比一(资料图)

创业期间,让刘比一头疼的还有资金。

前期筹集的55万元很快花光了,眼看着羊一天天长大,他却连饲料都无钱购买。“2015年年初,羊真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继续走下去,刘比一选择去企业打工。每个月5000元工资,他拿出2000元付工人工资,另外3000元用来给羊买饲料。

正当刘比一为资金的事焦头烂额时,2015年年底,襄州区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裴金同从市、区两级老促会每年为刘比一争取了21万元的扶持资金。曾经反对刘比一回村的父亲也改变了看法,拿出了自己的存折。

12月28日,我市第二届“汉江创客英雄汇”总决赛在襄阳剧院举行。

2017年12月28日,第二届“汉江创客英雄汇”总决赛在襄阳剧院举行

2016年1月,刘比一参加襄州区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第一名,获得扶持奖金10万元;

2017年12月6日,参加襄阳市政府主办的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荣获第五名,获得扶持奖金3万元;

12月28日,参加襄阳市委组织部承办的第二届“汉江创客”英雄汇总决赛,荣获第三名,得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成佳刚等领导的鼓励和肯定,也因此与多位将共谋产业发展的翘楚结缘。

看着贫困的农村,淳朴的乡亲和不断关心帮扶自己的各级党组织,刘比一的心灵震撼了、洗练了。2015年,经过组织考察,刘比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份富裕乡亲的责任

凭借专业背景,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刘比一改变了传统养殖方式,变放羊为“舍饲”,但这对养殖技术、饲料配比、病害防疫的要求极高。

生产管理上,他精益求精,对每只羊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繁育性能都了如指掌,并建立个体档案。每只羊的免疫程序、驱虫程序甚至何时去角去势都有严格的要求,就连每只羊每天吃多少也有明确的规定。正是在这种近乎苛刻的管理下,他的优质羔羊一个月可以长6公斤以上!

2016年4月,几名客商来羊场参观,看到刘比一饲养的羊,赞不绝口,当场预付定金,签下订单。岂料不久后,那些30斤左右的羔羊,一夜之间染病,死亡近30只。刘比一大受打击,一度想要放弃。可是,一想起那26个红通通的手印,和那26双村民信任的眼睛,他选择咬牙坚持。

AG7I3856

刘比一在给羊做检查(黎家智/摄)

得知这一消息后,在清华大学上班的爱人连夜赶回襄阳,和他一起剖检、化验。连续熬了三天三夜,他们终于找到了发病原因,并在第四天控制住了疫情,找到了有效的防控方法。刘比一赶紧通过村支部把防治方法告诉了周边的养殖户,避免村民遭受同样的损失。

事后,养了13年羊的村民李爱国紧握着刘比一的手说:“刘娃子,只要你在这养羊,我们这些养羊的就放心了。”

从此,大家遇到养羊的问题都会来找这个硕士羊倌,有棘手的问题,刘比一就通过电话咨询自己的老师、同学、科研圈的朋友,寻求技术支持,当地的养殖技术也越来越规范。

渐渐地,刘比一曾经模糊的创业梦想也在现实的锤炼下不断清晰、明了。“不能仅仅是为了养好羊、多养羊、自己多挣点钱,而是要将襄州区乃至襄阳地区的肉羊养殖产业提档升级,创建品牌,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路。”

一份责任在肩,刘比一逐渐不再为一时的得失、挫折而苦恼、迷茫。“每一天都很辛苦,但很充实。”

2016年,刘比一在养殖场挂起了“襄州区宏基庄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吸引了20余户农民加入。由于羊育肥好,肉质有保障,统一销售出栏量大,合作社的每位养殖户平均每只肉羊能增收100元左右,每户能增收6000多元。

2016年,刘比一被评为襄州区首届“襄州楷模”。

2017年,养殖场出栏270只育肥羊、150只优质母羊,收入近50万元,纯利润20余万元。其他养殖户出栏1200只,毛收入130余万元。肉羊养殖的经验得到行内专家的赞许,肉羊的品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合作社的模式更是受到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远在北京的夏兆飞一直关注着刘比一,为他眼中这个执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提供精神和技术、人脉支持。他表示:“期盼当地党委政府能够在资金扶持、金融管理培训等方面,给予刘比一更多的帮助,这也是技术人才创业的最大短板。”

2017年10月1日晚10点,刘比一高兴地从襄阳火车站接到了追随他来农村定居的妻子:他在自家老宅基地上盖起小院,紧邻着羊舍,一家三口在家乡扎下根来。

硕士羊倌的逐梦之路仍在继续。

记者:林晶晶 刘志勇,通讯员:张再东;栏目编辑:林晶晶;新媒体编辑:刘志勇

记者手记:

风,往田野吹

夏天的风,轻轻吹过,带着火热。

现在的刘比一,是踏实的,也是充实的。他坦言经历过迷茫、怀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对的,那是他最痛苦的时候。

在找到自己的理想信念,从小我走向大我之后,他宁静了。

身处山野中,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心里却有了快乐,坚持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幸运的是,他感受到了一股火热的风——

从北京回到乡村,没有遇到过多的怀疑、嘲讽与劝告。

父老乡亲们欢迎他,对他充满期望,把他当作希望的火种;

导师、长辈赞同他,为他提供精神支持和技术支援;

同学、朋友尊重他,不因金钱地位和地理位置轻视他,反而对他的勇气和坚持充满了敬意;

妻子理解他,放弃北京的工作带着孩子与他相聚,给他提供强大的后方支持;

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关心他,提供交流平台和政策扶持,帮扶资金、排忧解难。

而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已席卷荆楚大地,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一批批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带头回乡创业、带民致富、奉献青春,成为了中坚力量。仅在襄阳市,就有德国留学后回到家乡创业、从事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博士熊炜,法国学成归来、发展核桃种植产业的硕士章景志,拥有双学士学位、带领村民发展葛根种植和深加工产业的尹为等一大批突出的、优秀的青年。

刘比一说:“我并不孤独。”

即便如此,创业仍是艰辛的。刘比一的家人,仍然有点心理疙瘩,因为“孩子太苦、太累了”。

的确,农村,不是浪漫的田园牧歌,也不是隐逸的避世天堂,更不是遍地黄金的处女地。农村是艰苦的,创业是艰难的。刘比一这一批青年创业党员们,不知不觉间,都拥有了黧黑的肤色、粗糙的双手,乍一看,仿佛他们父辈曾经的样子。

据说,中国初创企业的十年存活率只有2%,创业更像是一场残酷的幸存者游戏。

而他们放弃的,是本来可以在城市过上的体面的安逸生活。他们选择了融入风中,走向田野,拥抱挑战,苦苦坚持,有人放弃了,有人却在淬炼中重生。

这背后,是“理想信念的力量”,刘比一如是说。

他的梦想中,早已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当地整个养羊产业的提档升级。他要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让家乡走上生态农业、科学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走上致富路,这也是父老乡亲们深深渴求的。这种责任,鞭策着他,鼓舞着他,指引着他,让他笃定、纯粹、安详。

他还在路上,他们还在路上。他们感受到了风的方向,乘着风、化作雨,奔向田野,倾泻而下,滋润大地,蕴养生机,而后,碧空如洗,万物青翠,珊珊可爱。

广大有志青年党员们,时代需要有理想信念的强者,与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