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武汉市 黄石市 襄阳市 宜昌市 十堰市 荆州市 鄂州市 荆门市 黄冈市 孝感市 咸宁市 随州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神农架林区
网站logo

湖北省巴东县“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改革项目探索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期:2017-12-13   编辑:刘志勇   字号:TT

分享到:

摘要:“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是恩施州巴东县从源头上有效解决农民“办事难”,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加农村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水平的一项创新工作。

“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是恩施州巴东县从源头上有效解决农民“办事难”,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加农村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水平的一项创新工作。

一、实施背景

(一)工作困惑。一是山区山高路远,农民办事成本高。巴东地处湖北西部边界,县域面积3354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00公里,号称“八百里巴东”,境内大巴山、武陵山、巫山“三山盘踞,长江、清江“两江分割”,山高坡陡路远,最偏远的金果坪乡距县城单程长达200公里,农民到县乡办事极为不便。二是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突出。行政审批项目多,程序复杂仍是一个现实问题,巴东山高路远,按照行政审批事项的一般程序,享受一次行政审批服务的时间长、成本高。村民经常为办一个证、盖一个章、签一个字而往返折腾数次,走数十里上百里路,花数百元钱,跑“冤枉路”,花“冤枉钱”,费“冤枉时”,听“冤枉话”,受“冤枉气”,办事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长。三是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缺失。随着时代发展,联系服务群众出现了服务没抓手、工作没载体、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如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全县领导干部思考和议论最多的问题。

(二)面临的机遇。一是现代信息化进农村。近年来,巴东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动“宽带乡村”、免费WIFI、农村信息赶集、电子商务等工程,有效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水平。二是国家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支持。2012年11月,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政府改革研究中心、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在我县进行充分调研后决定在开展信息化社会扶贫试点,从此,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正式落户巴东。

二、主要作法

(一)构建服务平台,实现“一网式”办公。利用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大厅和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借助全县巴东电子政务网、政府门户网、长江巴东网“三网”,建成统一的农民办事不出村电子政务服务综合平台,改变过去农民办事“分层级奔跑,分部门报批”的繁琐程序,实现“一网式”办公。服务平台主要通过在线传输、同步审核、结果反馈、实时提醒、监察统计、流程跟踪,变“面对面”为“键对键”,群众办事可直接在政务服务网上下载填写相关表格和资料,提交给村便民服务室业务受理员,由业务受理员通过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系统同步传递乡镇、县直单位服务窗口进行审核办理。

(二)规范办理事项,打造“阳光型”政务。结合巴东实际,坚持“按需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推行“部门审批职能向科室集中、部门审批科室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审批事项向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系统集中”,对全县涉农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将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21个部门87项服务事项授权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受理,实现党务、政务、村务、事务、商务“五务合一”。

(三)建立服务体系,整合“规范化”窗口。建立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县直相关部门服务窗口和乡镇便民服务大厅为主体,村便民服务室为基础的服务体系。建立规范化的业务受理员队伍和操作规程,业务办理情况统归到县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进行监管。

(四)完善办事流程,实施“限时制”办结。以村级便民服务室为平台,将工作分解到具体平台,科学合理优化办事流程。按照轻重缓急,限时办结。坚持“四个办理”原则,即办事项直接办理、一般事项承诺办理、上报事项负责办理、退回事项答复办理;规范五个步骤,即村民提交材料、村级业务受理员初审、资料扫描上传、县乡逐级审批、办理证件领取。

(五)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智慧化”作用。建立县委办公室统筹、县委组织部主抓、县纪委监察局督办、县政务负责中心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实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动态督查制、责任追究制,将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县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对审批服务事项、承诺时间、收费标准、业务受理员及联系方式进行全方位公示;出台村便民服务室业务受理员的授权与控制制度,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授权与信任体系,确保办事流程顺利运行;严格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设立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不断提升系统性能和系统的安全性与易用性,保证系统平稳高效运行。

三、主要成效

(一)方便了群众办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巴东“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充分利用信息化弥补了山区交通条件落后的短板,将政务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村,建立了方便、快捷、安全的网络服务平台,由“面对面”变“键对键”“点对点”,打通了便民、利民、惠民的“绿色通道”,在家的农民办事不用出村,外出务工的也不用回村,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农民在家门口办事,“只认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必然受到群众普通欢迎。如金果坪乡乐群药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金阶说:“借助村里的网上服务中心,审批手续5天就办好了,放在过去往县里跑,时间非得个把月,跑路费没几千元钱就拿不下来。”据统计,农民办事不出村服务平台每年为农民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2.5万余件,为农民节约办事成本500余万元。

(二)转变了干部作风,提升了干部素质能力。在没实施农民办事不出村以前,群众办事政出多门,不仅需要上门找,还会碰钉子,往往是“跑了东头跑西头,上面批了下面批”,一个简单的手续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令人苦不堪言。实施农村办事不出村后,村级便民服务室实行周一、周四坐班制,特别紧急的事情还可以电话预约,农民需要办理的事情都在规定的时间内限时办理。信息化系统实行网上办理、电子监察,业务受理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加之痕迹管理、限时办理、系统在线查阅、在线投诉、纪委督查问责等一系列的制约监督措施,县、乡镇、村三级既相互牵制,又互相提醒,时时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部门与群众不需“面对面”接触,机关少了行政成本,少了官僚习气,从上到下杜绝了“看情面办事、见好处办事”等“卡、拿、吃、要”等不良现象,从源头上铲除了腐败的温床。群众形象地说:“一个系统进了村,群众受惠、机关受‘冷’,上级政府主动办,办事少了中转站”。

(三)创新了社会管理,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巴东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农村信息化、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集成服务事项搭建多功能服务平台,形成“一网式”服务体系。驻村干部和乡镇站所都到现场办公,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村级便民服务室成为了党员服务群众最有效的阵地,社会矛盾调处、科技咨询服务以及重大事项重点项目的前期风险评估都在群众门口进行,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探索出了一条社会管理创新的好路子。50多岁的大支坪镇十二岭村委会主任刘宇兰兼任村业务受理员,他明显感到“村干部与村民沟通机会多了,老百姓对村干部意见少了,村里的矛盾纠纷也少了,现在当个村官‘有搞头’”。

(四)增强了政府职能,树立了党政形象威信。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的职能、作用置于农村基层最前沿,使过去党政部门、干部与农民的关系由管理与被管理变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自觉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能下放的审批权尽可能下沉前移,对各级政府部门和干部如何履行政府职能提出了更高、更严、更实的要求。过去,多数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村干部与村民打交道的事少了,更多地只能当个“传声筒”,接听电话、上传下达。现在,要使用智慧服务平台,很多村干部被逼着学业务、学政策、学电脑。耀英坪村业务受理员吕奎不仅学会了电脑操作,还开通了个人微信群,接受群众政策咨询和预约办事。一批业务受理员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增长了技能和才干,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成功启示

巴东县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农民办事不出村”平台,解决了长期以来权力边界不清、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实现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恩施调研时,现场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你们通过网络平台,让农民办事不出村,抓得很好,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服务型党组织的具体体现,转作风就要从实际问题改起,解决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好群众最后一步路的问题。”一是从闭门办事到开门办事,理清了权力边界;二是从一支笔办事到一条网办事,规范了权力运行;三是从见人办事到见事办事,避免了权力腐败;四是从替民办事到为民办事,优化了权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