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武汉市 黄石市 襄阳市 宜昌市 十堰市 荆州市 鄂州市 荆门市 黄冈市 孝感市 咸宁市 随州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神农架林区
网站logo

李华 邱娟: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

来源:长江日报  日期:2017-02-06   编辑:刘志勇   字号:TT

分享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作风“赶考”永无止境,在当前作风建设的节点上,进则乘风破浪,退则一泻千里。当下,我们党要始终怀着“进京赶考”的谨慎心态,增强作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作风“赶考”永无止境,在当前作风建设的节点上,进则乘风破浪,退则一泻千里。当下,我们党要始终怀着“进京赶考”的谨慎心态,增强作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肩负着更加神圣的历史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神圣使命,要求我们党必须改进作风,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始终自我创新,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正因为如此,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将其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一路披荆斩棘,取得显著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及“四风”等不正之风的新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集中力量剑指沉疴顽疾,狠抓“四风”,从振聋发聩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自我要求到切中时弊的“八项规定”,从庄严宣告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和魄力真抓敢管到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涤荡“四风”,从立意高远、指向明确的“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的实践教育,一系列净化政治生态,营造清正廉洁、风清气正的劲风,使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发生了显著变化,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四风”等不正之风本身的顽固性、反复性、隐蔽性和变异性决定了作风建设任重道远,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四风”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在很多地区、部门、行业根深蒂固,已经蔓延到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行为模式之中,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社会现象被人们默认和接受。与此同时,在当前坚决反“四风”的高压态势下,虽然表面“销声匿迹”,实则披上“隐身外套”玩起“躲猫猫、捉迷藏”游戏,暗度陈仓、另辟蹊径、改头换面甚至变本加厉。比如,不少单位“旧瓶装新酒”,餐桌腐败改换门庭更加隐蔽;私车公用变“私车公租”,花样翻新养私车;参观考察、培训学习,换套“马甲”去旅游;公款报销“化整为零”,巧立名目变花样;打着作风改造的“幌子”脸色变好了,但事更难办了;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抱着“法不责众、与世沉浮”的投机侥幸心理,期望活动结束即曲终人散,“一切可以照旧”等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指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纠正之风,难在防止反弹。”这就要求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作风“赶考”永无止境,在当前作风建设的节点上,进则乘风破浪,退则一泻千里。当下,我们党要始终怀着“进京赶考”的谨慎心态,增强作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1.补足精神之“钙”,增强肌体“免疫力”。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作风问题产生的本源还在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上。“四风”等不正之风的出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部分党员干部思想“总阀门”和“总开关”没有拧紧,思想防线被攻破,陷入理想缺失、信仰动摇、信念淡薄、精神蜕变的泥沼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内不正之风频发,正是党员干部精神上“缺钙”得“软骨病”的体现。因此要想祛除不正之风的沉疴顽疾,需补足精神之“钙”,强化肌体“免疫力”。一是加强科学理论学习。通过集体研讨、个人自学、参加培训、聆听宣讲、舆论宣传等形式,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彻底解决党员干部因缺乏系统性理论学习而导致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等问题,不断培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二是强化党性修养。党性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灵魂和承受住任何风浪考验的精神支柱,补足精神之“钙”,铲除作风问题的“毒瘤”,还需把党性修养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2.扎紧制度之“笼”,增强铁规“约束力”。

作风问题的复杂性、反复性、隐蔽性和变异性,使得单纯依靠实践教育活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将活动的成效、具体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执政党长期有效的执政准则和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正之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面前没有特权,执行制度没有例外,让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当前,扎紧制度之“笼”,关键在于制定良法,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结合实际进行分层分类,将制度的每一条、每一款都细化到各地区各部门,明确具体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切实补齐制度短板,不能“牛栏关猫”,着力防“暗门”、堵“天窗”、填“死角”。与此同时,增强制度的执行力,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定期对制度执行进行考核评估,对违反制度规定踩“红线”、闯“雷区”者实行零容忍。用制度之“笼”遏制餐桌、住房、车轮等领域腐败,狠刹各领域的歪风邪气,使铁规“约束力”越来越紧。

3.落实干部之“责”,增强群众“凝聚力”。

“国之安危在于政,民之治乱在于吏”。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群众瞩目的焦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秉承“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自律意识,出台“八项规定”,从中央政治局开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自身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习近平同志更是要求领导干部“把为全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要求”,“带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引导全社会形成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使风清气正得到广泛弘扬。根除作风问题之顽疾,必须落实领导干部模范带头的责任,取信于民,才能增强群众凝聚力。

4.构建监督之“律”,增强高压“威慑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明确提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主张。这四种监督渠道,由于职能和优势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通过“监督合力”,拓宽监督渠道,构建多管齐下、综合配套、配置科学的社会监督网络,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和对不正之风的破解,促使高档礼品变成“烫手山芋”,公款吃喝犹如“过街老鼠”,使监督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真正发挥高压“威慑力”的强大作用。一是深化党内监督,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深化实践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不断提高党内监督的质量。二是完善群众监督。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完善群众定期评议机制、公开群众监督电话、电子邮箱及设立举报信箱,网页策划意见投诉、问题处理、结果公示等专栏,多渠道听取群众声音。三是强化舆论监督,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舆论在曝光党员干部违规违法、制约党员干部权力腐化、揭露社会丑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舆论监督成为揭露歪风邪气、净化社会风气的利器。

(作者:李华 邱娟;分别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